欢迎访问123查范文网!

当前位置: 123查范文网 > 工作总结 > 学校 >

艺术美学文章(汇总21篇)

时间:| 作者:梦幻泡

范文范本是指在某一领域内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作品,它可以供我们参考和借鉴。小编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总结范本,希望可以为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思路。

李商隐的文章艺术 篇一

李商隐一生的大部分心力因幕僚生涯而倾注在文章创作上,具有重要而独特的文学价值和地位。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怀州河内人。“或言英国公世积之孙”,他也自称“我系本王孙”。然而,源自皇室的尊贵血统并没有让他的人生仕途一帆风顺。他身怀经世治国的雄心大志,然而仕途不顺,虽早年得到朝廷重臣令狐楚的赏识,“奇其文,使与诸子游”,又“岁给资装,令随计上都”,后又得王茂元喜爱,成为爱婿。由于令狐楚、王茂元二人各为牛李两党要人,处于二者之间的李商隐虽无心党争却无辜受累,导致其一生都在各个幕府间以幕僚的身份辗转流徙,“名宦不进,坎坷终身”,满腹经纶终只是“为他人作嫁衣裳”。他虽两次入京为官,但秘书省校书郎和太学博士与他在幕府中担任掌书记的工作并没有什么区别。他以文入仕,以文终仕。他将不得志的苦闷愁情倾泻在所写的文章中,一生写了无数的文章,却大半“火灼墨污,半有堕落”。但他的文章带有他个人的生命痕迹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他艺术生命的重要成分,值得后人仔细研究。

李商隐的文章大部分是骈文,是他在幕僚生涯中应他人要求或出于自己的需要而创作的;而他的古文只有极少数,但“樊南生十六,能著《才论》《圣论》,以古文出诸公间”,所以古文也具有很重的分量。但历代以来的研究者大都重诗而轻文,造成后人只知有“玉溪诗”而不知有“樊南文”的状况。

一、刚劲、独特的散文(古文)。

樊南文的主体虽然是骈文,但从李商隐的一生和写作经历来看,他最早是从古文开始写作的,并且成绩很好。在古代文学史教材关于李商隐的讲述中,对他的古文却未曾提起过。这不管对李商隐的文学成就,还是对唐代古文的发展都是一个缺憾。李商隐的古文写作是向他的堂叔父学习的。李商隐自幼丧父,他和弟弟便随其堂叔父学习。他的这位堂叔父自幼通晓五经,擅长散文、古体诗、文字学和书法,对盛行的骈文和近体诗都不感兴趣,对功名利禄毫无兴趣。李商隐对这位学识渊博、品行高洁的叔父极为尊敬。且由于韩柳古文运动的影响和骈文在唐代的衰落,除公文以外的日常写作都通行散文。李商隐在这两种情况的影响下,自幼就写得一手好古文。但由于他十六、七岁时转而跟令狐楚学习今体文而中断了古文的写作,对所作古文又缺乏整理,使得原本就为数不多的散文流传下来的就更少,连其成名之作《才论》《圣论》都散佚不见了。流传下来的只有《李长吉小传》《白傅墓志铭》等少数几篇。李商隐的古文虽然数量少,但艺术成就很高。其中为李贺所作的《李长吉小传》可以作为一个代表。在这篇小传中,李商隐对李贺形貌的描述用笔极为简约:细瘦、通眉、长指爪。字虽少,但却抓住了李贺最突出的特点:极瘦,眉毛几乎相连,指爪很长。李贺的形貌随着这三个词而活现在纸上。接着,叙述了李贺随时收集字句作诗,活画出一个诗人的神韵。二者结合使得李贺形神兼备。最后描述了李贺临死后入天庭为官的事情为这位诗人的人生添加了神秘而传奇的色彩,既包含了对李贺的祝愿和安慰,又隐含了对让李贺不得志的现实世界的讽刺。而最后的议论将惋惜和讽刺表达的`更为直接,令人自然地联想到他的诗歌:“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笔锋凝练犀利,语浅而意深。他的另外两篇小品文《齐鲁二生》(《程骧》《刘叉》)描写了一个因知晓家财是不义之财而散尽家产,自力更生的程骧和一个任侠用气最后却折节读书但始终任性高傲的刘叉。故事精练而寓意深刻,体现了李商隐对高洁的品性的赞赏。

对于李商隐的这些古文,章学诚在《李义山文集书后》称:“其文在孙樵,杜牧间;纪事五首、析微二首,颇近元、柳杂喻,小有理致。”他的古文不仅精练峭直,而且思想独特“峭直刚劲,独出机杼,锐不可挡,驳尽世俗定见,直抒胸臆。”如他在《上崔华州书》中的“夫所谓道,岂古所谓周公,孔子耶?盍愚与周公,孔子具身之尔。以是行道不系今古,直挥笔为文,不爱攘取经史,讳忌时世,百经万书,异品殊流,又岂能意分出其下哉!”就大胆地提出为文不拘泥经史圣贤,重在亲身体会的道理。这也是他的文章能流传千古的原因。这种不迷信圣贤,敢针对圣贤提出异议的观点在《让非贤人事》一文中针对孔子的“礼让”提出贤人应该当仁不让而更加明确。

二、华丽而有气势的骈文。

骈文是李商隐一生耗费时间和精力最多的文体,是樊南文的主体。李商隐写作古文是由于其堂叔父的教导和影响,而他走上骈文的写作道路既有客观的原因,又有主观的原因。

得令狐楚赏识和提拔不但是李商隐人生的转折点,更是他开始骈文写作的始因。骈文在唐时虽然由于古文运动的影响处在逐渐的没落中,在日常写作中已不常用,但却始终是晚唐官场唯一通用的公文文体。令狐楚身居高位,擅长今体文的技巧。李商隐因出众的才华被令狐楚赏识而跟随其左右,令狐楚将骈文的写作技巧尽相传授。李商隐非常感激令狐楚的教导,为此在他的诗中写到:“自蒙半夜得衣后,不羡王祥得佩刀”,并且自此后在骈文写作上不能自拔,连他的弟弟要他再写古文的劝告都未曾听从。究其原因有两点:一是骈文本身的魅力所致。骈文是一种极为讲究体式、韵律的美文,骈文精巧华美,几乎可以作为一种艺术品。另一个原因是李商隐一心想跻身政治,以实现他的政治理想,而骈文就成为他入仕的必要方法和手段。但李商隐的仕途并未因善文而像他的恩师令狐楚一样平步青云。因他在受恩于牛党要人令狐楚后,又成为李党的重要成员王茂元的东床快婿和弟子。虽无心于党争,却成为其中的牺牲品。他的一生只能是在各个幕府中辗转做一个文字秘书式的人物。仕途的坎坷,于他自身是一场悲剧,却成全了他的文学创作。这种悲剧式的成全除了表现在诗歌上外,还体现在了他的骈文创作上。

李商隐的骈文从写作的目的和需要来看,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代人立言的公私文书;另一类是因自己的需要而作。李商隐奉命代人立言所作的文章占骈文的很大一部分。这些文章都是一些表、状、启、牒等公文。对于轻视骈文的人来说,这种充满官场套话的近乎僵化的文章更是没有一点实用意义和价值。但李商隐的这一部分文章既具有实际的用途,又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这些公文每一篇都是应一个实际的需要而作:如令狐楚、王茂元等人临死时要李商隐代写的遗表就是向朝廷提出最后的谏议,表达最后的忠心;又如代华、陕二州所作的贺表是为了恭贺会昌改元,大赦天下的喜事而作;再如檄表《为濮阳公与刘稹书》劝诫叛军,宣扬军威……从这些文章中可以看出当时的一些社会情况,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骈文本身就具有字词句方面的约束,又是代人而作,所以在写作时所受的约束就更多,展示才华的机会很少。但李商隐却能将自己的感情与所代之人的情绪合二为一,以“感同身受”的角度着笔,化呆板为典雅而得体。在这种“别人的文章”中他还能巧妙的用别人的话抒自己的怀。如在前面所提的遗表中,借恭贺之际提出希望朝廷抚恤苍生、举贤任能的建议。一方面是借别人的口发自己对政事的看法;另一方面也希望自己的政治才能能得到赏识,有一展才华的机会。这是李商隐有才而不得伸却又不甘埋没时唯一可以做的。对于当时发生的一些重大的事件,他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在《代彭阳公遗表》中希望朝廷可以“昔加鸿造,稍霁皇恩”使甘露之变以来被贬戮的人“殁者昭洗云雪,存者濡以雨露”。就是这些极有见地的语言使这些公文有了更高的思想和艺术价值。这一类文章在樊南文中最讲究技巧:极工于隶事用典,极讲究对偶音律、辞藻华丽,可以说是标准的骈文样式。这类文书主要是官场文书,表达他的政治观点;另一类为别人所作的私人文书如《为李贻孙上李相公启》《太尉卫公会昌一品集序》则表达了他对已失势的李德裕的尊敬,毫不畏惧因此而惹怒权贵,体现了他正直高洁的品性。他的这种清高正直,不向权贵献媚邀宠的品格也体现在他向当权者陈情希望得到眷顾的书信中,这种气格使文章的格调提高,冲淡董乃斌所认为的“格卑气弱”之感。

李商隐出于自己的需要而写的骈文包括书信和祭文。这些书信有如前所提到的陈情文如《上令狐相公状》,有表达他文学观点的如《献侍郎巨鹿公启》,有表达夫妻情深,婉谢赠美之情的《上河东公启》。这些文章由于是书信式的格式,所以不如他奉命所作的公文那么讲究用典,显得自然朴实。但仍是以骈文为主,间或加以散文句式,使文章显得更灵活。骈散间杂的句式融叙事、说理、抒情于一体,“叙述则疏宕有致,说理则精辟无累,抒情则凄婉动人。”骈文在李商隐的手中显得如此的精巧华美,其重要的原因是李商隐高妙的诗歌技巧对文章创作的深刻影响。骈文和诗歌在形式和要求上有一定的共同点:讲究节奏韵律,注重对仗、用典。李商隐是一个伟大的诗人,尤其精于律诗、绝句。所以钱钟书先生独到的提出樊南文与玉溪诗消息相通的观点。骈文有诗歌的语言、情韵,如“彭泽无弦,不从繁手;汗阴抱瓮,宁取机心?”就是两句对仗工整的诗歌句子,语言如诗歌语言一样的凝练,节奏明朗。类似的例子在李商隐的骈文中是极为常见且精巧的。他的这种以诗歌的手法写骈文的创作方法使他的骈文具有独特的风格。

祭文虽然在骈文中的数量极少,但它却是骈文中的精华,是李商隐骈文中最为所人称道的。孙梅在《四六丛话》中高度评价道:“魏晋哀章,尤尊潘令;晚唐奠,最重樊南,潘情深而文之绮密尤工,李文丽而情之恻怆自见。”可见,李商隐的祭文是以文辞清丽,感情哀凉而浓烈得胜。他的祭文也用典较少,骈散间有,使得抒情叙事更加淋漓尽致。

令狐楚和王茂元都对李商隐有重大的恩情,因此两人的死令李商隐备感哀伤。《奠令狐相公文》和《重祭外舅司徒公文》便以二人对他的知遇之恩为载体,抒发了他的哀悼之情,深沉而又浓烈。他的祭亲人的文章是感情最丰富的。《祭小侄女寄寄文》一文在他的骈文中可算一个特例:通篇不用一典,全用白描的手法来抒发“倍切他人”的“犹子之谊”。以近乎父亲的口吻回忆小侄女“四年方复本族”却于数月后即死去,当看到仍活着嬉戏玩耍的其他侄子时,怀念的思绪更浓。浓厚的感情使作者将死去的小寄寄仍当做活着看待,因此不由得担心她“朝饥谁抱,暮渴谁怜”,给予她“华彩衣裳,甘香美食”。这种生却不能相见的伤痛更胜过死别之痛,读来令人肝肠寸断。《祭裴氏姊文》则突出体现了他的“樊南穷冻”的遭遇,在对姐姐的祭文中加入了他身世坎坷的经历,使人更能体会到乱世之中相依相偎的亲人失去时那种犹如“断手解体”的痛。

李商隐的三类骈文各有各的特色:奉命代人立言之作以隶事用典为最大特色;私人书信以灵活清丽为特点;祭文则以情为胜,用情动人。他的文章之所以被后人称道,具有一定的价值,除了高超的文学技巧外,还因为这些文章中时时处处都有李商隐的思想、情感、灵魂。如在奉命之作中见缝插针式表达自己的政见,私人信件中所表现的“樊南穷冻”。

李商隐的骈文虽一度被冷落,但在骈文史上却具有独特的价值,因而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孙梅评为“今体之金绳,章奏之玉律”,影响极为深远,近到宋初流行三四十年的“西昆体”,远至清代的骈文创作,被清代文人认为是骈文的经典。唐代是骈文渐趋没落的时代,而李商隐使骈文重新发出生机。他“融合了徐、庾和陆贽两派所长,既多用事典以避免直言,又要兼具叙事与抒情两种技巧”,被认为是骈文的第二次改革。

高三艺术生励志文章 篇二

我不想讲那些大道理来让大家赞同我的说法,只是分享一下自己的看法,不喜勿喷。

在人类所有的优秀?分手形揖醯?坚持应该排在第一,因为坚持不懈的人一定是有理想,有目标,能成大事的人。

在很久以前,我们的老师就告诉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坚持不懈,话说的没错。不过我觉得坚持还是要看你喜不喜欢去做这件事,不能盲目的浪费大把时间去做低效率的不喜欢的事,对于我而言。我更喜欢把生命浪费在我喜欢的事物和我喜欢的人身上,其实很多人都错了,盲目的坚持着一件自以为对的事,以为自己的努力最终会换来和别人一样好的结果,其实你心里是排斥的,继而学习是低效率,浪费了生命还没有得到想要的东西。

还记得高考的那段日子,有一个同学留给我的印象很深刻,不是因为关系好,而是他的为人处事,学习模式给了我很大的冲击。在学校基本都是三点一线的生活,高考那段日子巨大的压力压的天空都变得昏暗了许多。每天早上你会看到最早去教室的一定是他,早上不吃饭,跑到食堂用两馒头啃几口,匆匆回到教室,拿着书,在教室前的花园里一边踱步一边大嗓门吼着,上课看起来听的最认真,问老师题总是小跑,他把所有的时间都花给了自己的学习,不和别人交往,有什么活动也不参与。慢慢的大家就把他无形中孤立了,然而高考的时候出人意料的是他落榜了,最后只收获了一张失败的高考试卷,可以看出,他的高中生活是失败的,结果固然重要,可生命的过程更重要。不要在乎那一点点的利益,因为它是那么的微不足道,但在别人眼里它确是你人际关系里的巨大宝藏。

和喜欢的一切在一起,命运是不公平的,勇于接受,为了更好的享受生活,坚持自己的梦想,努力奋斗。在所有的名人当中,海伦凯勒是最让我敬重的人,她克服困难的巨大决心,和坚持不懈学习的品质都使我受到很大的触动,命运对她是不公平的,然而她在这样的命运中活出了不一样的色彩。通过克服种种困难,她掌握的多种语言,并考到哈佛德利夫学院,还成为一名优秀的作家,演讲家,慈善家,最令我佩服的是她克服种种困难学习说话,坚持多年后她终于能开口说话了,虽然声音并不好听,但这绝对是奇迹,由原来只能靠手语和别人交流进步到了可以自由表达自己脑海中所想,这一切她都坚持不懈的完成了,最终她的生命绽放出了不一样的色彩,她说,虽然她看不见光明,但她的内心确是充满阳光的。

你的态度决定你的高度,做自己喜欢的自己,喜欢的事,和喜欢的人在一起,坚持自己的梦想,脚踏实地坚持付出,最终梦想会绽放。

当双鬓染上雪的颜色,我想拥有一个鱼竿,面朝大海,吊起一段记忆,喝着一杯咖啡,细数平静与波澜,希望这时我会开心的笑。

文档为doc格式。

李商隐的文章艺术 篇三

李商隐的无题诗,诗中所反映的思想感情,意象含蓄蕴藉。

李商隐(公元813―858年),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

李商隐有报国济世之才,但始终不能施展。正如崔珏《哭李商隐》诗云:“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这使后人为之叹惜。但他在文学上,尤其在诗歌造诣上却颇为后人激赏。

李商隐的诗歌内容之泛,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接触现实、关心民计民生的诗;一类是表现自己不幸遭遇,特别是怀才不遇的诗,其中“无题诗”尤其引人注目。那么,李商隐的无题诗何以能令人百读不厌呢?我认为,其艺术魅力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诗中的艺术形象真实可信,感情诚挚深沉;诗中所反映的思想感情,意象含蓄蕴藉;在表现手法上有其独特新颖的特点,等等。下面,就从李商隐无题诗的这几个方面对文题展开论述。

周介人在《创作论从政治性到认识性到审美性的发展》一文中说:“艺术和科学一样,其任务在于通过现象揭示生活的本质,因而真实是艺术的生命。”诗歌艺术也是这样,必须以“真”作为根本,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指出:“诗可数年不作,不可一作无真。”高尔基也说:“真正的诗永远是心灵的诗,永远是灵魂的歌。”(《文学书简》)这些都说明了一个事实,就是诗歌创作必须依靠生活的真实,必须反映心灵的真情。所以,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这样说:真实是诗歌创作的规律。晚唐的著名诗人李商隐,正是遵循了这一规律,在无题诗的创作中,紧紧扣住一个“真”字,构设了种种真实可信的艺术形象,表达了诗人心中各种复杂的真情。

艺术形象是文艺作品作为审美对象的基本构成单位,艺术的魅力也就是形象的魅力。李商隐在无题诗中所描绘的种种形象都显得真实可信,使读者在玩赏吟味时产生一种如临其境的感觉,因而诗歌表现出一种“引人入境”的迷人力量。通常说,艺术形象是以人为中心的一幅具体生动的、概括的、富有艺术感染力的社会生活图像。所以,它并非纯客观的,也不是完全主观的,而应该是主观与客观两者的统一。客观上,它是作家揭示生活的真实性;主观上,它又表现为幻觉的真实,想象的真实。反映在李商隐的无题诗中,首先是诗中刻画了彷徨求索的形象,客观上反映了诗人的自身,从而揭示了生活的真实。

如《银河吹笙》:“怅望银河吹玉笙,楼寒院冷接平明。重衾幽梦他年断,别树羁雌昨夜惊。月榭故香因雨发,风帘残烛隔霜清。不须浪作缑山意,湘瑟秦箫自有情。”诗一开始便展开了视觉、听觉和触觉的描绘:当天色将明之际,月冷烟笼,一片玉笙吹起,惊醒了孤栖的雌鸟,也惊醒了自己,这是眼前的怅望。而从眼前的怅望回思不久前的“梦断”,就更同情“羁雌”之苦,更感楼院的寒冷了。特别是“月榭故香因雨发,风帘残烛隔霜清”两句描写得更细致。“月榭故香”,雨后花香,萦人梦寐,使久离京都,将远赴蜀川的诗人,想起印证年华的“一树浓姿”,而产生了梦断香消的感受。而当诗人梦醒之际,近处是风帘拂动,烛焰飘摇,远处是霜露苍苍。烛光霜色相互辉映,一明一暗。诗人通过这样微妙的感受,展现了人物如痴如醉的感情。通过这样细微的感受,塑造了一个彷徨求索的艺术形象,通过艺术形象巧妙地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执著之情。

像这样的诗例,在李商隐的无题诗中并不少见,这就说明,诗歌的艺术形象在表现自身方面是真实可感的。除此之外,诗中所表现的形象还在主观上反映了想象、幻构的真实,同样可以给人一种生活的真实感。

比如《无题》“相见时难”篇,这是一首抒写绵长相思并表示对爱情执著追求的决心的名诗。诗人是这样吟叹相思之苦和对爱情向往之心的:正当暮春时节,又遭逢难堪的离别,因为相见既难,更觉离别时难舍难分。春蚕吐到最后一根丝生命才告终结;红烛结成灰烬泪水才流干――要不相思,除非自己身死。诗人深致怜惜之情,并希望她保重。末联,希望有人为诗人传递他苦心相思的消息。

男女爱悦乃成相思,也许每个成年人都有过这种体验。李商隐能把这种情感写得这样生动、深刻、形象,相思苦恋之情能被表达得这么淋漓尽致,这就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惟其如此,此诗才成了古往今来描写爱情的绝唱。

又如《无题》“凤尾香罗薄几重”篇,诗人把事实的叙述、苦闷的抒发和爱情的幻想交织起来,因而事件的描述更富于象征,也更富于跳跃性。此诗写一位女子深夜的思忆和期待,很像是一位女主人公的内心独白。开始是想象恋人在闺中的生活,接着是追忆与意中人的匆匆晤别:“团扇遮面含羞去”,然后是孤灯独对时的无限寂寞,只希望有再见的机缘,最后表达了咫尺天涯的惆怅。诗中刻画的女郎,心中羞涩,见面匆匆,而错过了叙谈的机会。此诗着力表现的是女主人公的恋爱心态与时空交错,境界屡变,抒写出隐微深曲的恋爱心理。

以上表明,李商隐在无题诗中所展示的形象是令人可信的,因而显示着一种“真”的力量吸引着读者。但一首诗歌,要想有感人的力量,仅仅追求形象的真实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强烈深挚的感情融注其中,当然,感情的深挚又须有形象的真切为基础,没有形象的真实,是很难体现感情的真切的。有评论家说:“在艺术作品中,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渗透在艺术形象中,与艺术形象凝为一体的,它们不是各自游离,不是可以互相分割的。”诗歌艺术也是这样。李商隐的无题诗,正是由于其形象真实可信,因此诗中所表露的感情诚挚深沉。而这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情感的深沉;二是情感的丰富;三是情感的专一。

由于诗人怀着这样平生遭遇的切身感受,故其有关人生体验的诗,没有一首不是“全情贯注”的。不管是仕途的失意,还是政治的遭蓬,无一非深心之语、血泪之篇。诚然,从这些诗中,我们直接感受到的只是诗人的人生遭遇,但只要仔细吟诵,就不难体会到诗人在“弹棋局”下所受的心灵创伤。这些心灵的“血泪”流于诗篇,感情可掬,令人同情不已。

李商隐的无题诗感情深挚,还表现在诗歌表达了丰富、复合的感情。《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此诗表现的就是一种复合的感情,里面有重温旧梦的哀伤,有一生沧海桑田的慨叹,有质朴无华的怀念,有追寻理想的迷惘,有坚贞爱情的慰藉,也有不堪回首、无可奈何的伤感。这种丰富情感的复合,传达了人们隐隐约约地意识到,但却看不见、摸不着,甚至找不到恰切词语来表达的复杂的社会情绪,从而使读者产生一种难以言喻的审美感受,而具有特殊的魅力。

感情深挚的第三个表现是诗中表现了对理想对象、对爱情执著不懈的追求。显然,感情虚泛轻浮是不会感人的,只有专一的感情,人们才会为其所动。必须说明,在上面说了感情丰富,而这里又说感情专一,是否显得矛盾了呢?不是,因为感情的丰富、复合是对单一化、简单化而言的,而感情的专一则是对轻浮来说的。其实,丰富的感情也应该是专一的,丰富和专一是完全可以和谐的两个方面。譬如《无题》“相见时难”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抒述离情,用“春蚕”、“蜡炬”一对比喻来形容那种缠绵执著的`相思别恨,委婉而热烈,含蓄而又鲜明地表达了自己对理想对象的执著态度,感人至深。

像这样的诗,无题诗中还有很多,如一部分《无题》和《春雨》、《昨日》、《相思》、《银河吹笙》等,这类诗中所表现的执著追求和终生不渝的情意,都引起了后世千百万向往自由和幸福的青年心底的共鸣,引领他们向往美好生活并努力去创造。

以上表明,李商隐的无题诗,所构设的形象真实可信,使读者产生一种亲切的感受,而诗中流露的感情诚挚深沉,又使读者往往情不自禁地陶醉其中,流连吟赏。因而诗歌具有一种强烈的感染力。

不同民族,有不同的审美观;不同的人,也会有各种各样的审美认识,这就造成了审美的复杂性。但任何事物都离不开历史的继承,同样,审美观念的形成,也有其继承的一面。中华民族历来就把含蓄称之美,即隐约、朦胧之美。这种观念,经历了千百年,现在仍在延续着。所以,千百年来,“含蓄”成了几乎是举族公认的一种美的表现。李商隐深受这一观念的影响和启发,在提倡为诗务真的同时,也极讲究意境的朦胧。其诗作中有不少佳作,常以不同的方式表现了一种空髂自嫉姆缭希具有一种含蓄之美。“追求朦胧含蓄美”可以说是李商隐一贯的审美情趣。叶燮在《原诗》一文中说,李商隐的诗“寄托深而措辞婉”,因此,他的诗歌意境往往是扑朔迷离、旨意深邃的,却并不显得艰涩,绝大多数还是能含蓄而深刻地表达出诗人内心微妙复杂的感受。

李商隐的无题诗之所以能令人百读不厌,原因之一是它具有了上面所说的含蓄之美。或者说,李商隐的无题诗因其构思奇妙,意象含蓄蕴藉,因而产生了一种诱导力,这种力量作用于读者的求知本能,使读者获得一种回味的快感。

意象含蓄蕴藉、寄托遥深,是李商隐无题诗含蓄美的一种表现,这一表现在其诗中非常突出,给读者提供了丰富的联想余地,令人回味无穷。

比如:《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篇,先写梦境,接着写醒来后的情景,然后进入一种似真似幻的境界,最后一联“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为人们展示的是一幅空间辽阔的画面,而实际是以衬映和意中人远隔的悲哀。而且,爱情是人间、游仙是天上,诗人却偏把人间写成天上,把爱恋阻隔之情寄托于仙山缥缈的情境之中,意象更加显得幽邃蕴藉。

李商隐还善于利用时间的悠长来渲染出朦胧的画面。例如他那篇回溯自己的坎坷生平的《锦瑟》,那么多的弦柱,象征了早已消逝的无限年华。当时已感怅然若失,而现在追忆,就更加索然无味了。把一种幽丽而哀怨的古乐声,安排在凄清月冷夜和朦胧山霭的背景中描写,让它象征华年消失的悲哀。这诗篇,表面看来,由于意境的“包蕴密致”(葛立方在《韵语阳秋》中说杨亿论义山诗语),读者常常难以掌握而有迷茫惝恍之感,但只要悉心玩味,就会感到其诗中之意,余味无穷。这就是上面所说的意象含蓄、寄寓遥深了。

如果说诗歌意象的蕴藉、寄托的幽深,能给读者提供想象的余地,令读者咀嚼回味的话,那么,李商隐诗中采用了各种艺术手段,使艺术的境界与实际人生的境界保持适当的距离,表现了一种“距离之美”。这种“距离美”,既可含蓄地表达感情,又为读者创造了一种“幽美”的意境,可让读者任心取舍,更是令人回味不已。这种“距离美”正是李商隐无题诗意象含蕴、构思奇妙的又一体现。

李商隐诗歌的构思追求着“距离美”,无题诗表现着“距离美”。“为芳草以怨王孙”,“借美人以喻君子”,或融政治于爱情,或借具体可感的形象以托寓抽象难言之感情,都是无题诗运用象征手法以制造“距离”的突出特点。

比如《无题》“重帏深下莫愁堂”篇,全诗描写浑融概括,虽多直接抒情,但其中却隐寓着深广的政治遭蓬。“神女”一联,借爱情的遇合喻托政治遭蓬的意味尤为明显。诗人触事生悲,深感往事如梦,而此时此境,恰似小姑居所,独处无郎,表明了诗人政治上的孤独无依。“**”一语,寄寓作者身世的用意也是较为明显的。

绝望颓废的心情,置于繁花似锦的意象中,也是李商隐创造“距离美”的惯用方式。如诗人于晚年无望中“思华年”的《锦瑟》,充满着“此情可待成追忆”的伤感,可诗人却把它置于明亮温暖的意象中,再配上鲜艳的色泽,和谐的音调。当读者在玩索吟咏之时,虽也能触摸到诗人“已惘然”的沉痛之心,但却并不特别地感到悲切,体现了一种“哀而不伤”之美。

叶燮在《原诗》中说:“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从上面可以知道,李商隐无题诗所表现的含蓄,是和诗歌丰富的内涵紧相结合的,做到了“义生诗外”,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思考余地,使读者思而有所得,获得审美再创造的愉悦。无题诗中艺术与生活保持在“似与不似”之间,造成了一种审美的氛围,让读者对诗歌采取恰当的审美静观态度,从中得到脱俗雅致的美感享受。而且诗中的意象呈现了某种程度的迷离恍惚,于是,读者在形象的观照中,就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探求的活动,从而得到一种涵咏回味,灵思领悟的快感,满足了读者本能的探求欲。所以,李商隐的无题诗具有一种引人寻思回味的力量,强烈地吸引着读者。

刘熙载在论述文学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时曾提出:“凡物之文见于外者,无不以质有其内也。”文学作品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妙合,才能创造出唤起读者的想象和联想的艺术意象,从而产生出无穷之味,不尽之意,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

李商隐的无题诗就是这样,用其独具新颖的艺术手法去表达其丰富的内容、深挚的感情。他的无题诗之所以成功,也可以说是因为诗中显示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个性理解,而且突出地显示了诗歌艺术表现手法的独创性,无题诗表现手法的独特新颖,从下面几个方面可以得到反映。

首先是诗中广泛运用了比兴手法,而比兴手法的运用又是和象征手法融于一体的,且象征、比兴手法的运用,还紧紧地扣住深厚的感情作为基础。“工于比兴,妙于意象”,可以说是李商隐诗歌最主要的特色。他善于寓意象于比兴之中,用他那活跃而敏感的心灵,向茫茫的大千世界探索,与宇宙万物融为一体,因而创造出幽缈朦胧的诗境、变幻无端的意象。李商隐无题诗中表现出来的奇辉异彩,丽情幽思,那广博深微的超妙的艺术境界,使读者目眩神迷,感受到强烈的诗美。诗中的具体事物也都披上了诗人心灵的深情:“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二月二日》)这是寻常的吟物吗?不。我们透过初生的柳叶,纤美的嫩蕊,还有那娇花细柳中穿来插去的紫蝶黄蜂,不是还可以想象到一个沦落凄清的诗境吗?通过“各无赖”和“俱有情”,诗人把自己抑郁苦闷的思归之情巧妙地传给了读者。

又如《流莺》:“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一切都过去了,春天,爱情,随着大江昼夜不舍地流去了,连同我的追悔,我的深情。诗人想象自己变成一只黄莺,用它的伤悲的泪水滴在最末的一朵小花上,去伤悼一去不复返的芳春。这一象征手法的运用,真可谓妙到毫巅了。

李商隐无题诗中比兴、象征手法的运用造成了神秘曲折的意境,使读者常常玩味无穷,就像嚼一颗橄榄一样,越嚼越有味。

无题诗手法独特新颖的第二个表现是比兴有赋,赋比相融。例如《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这首诗不仅构思含蓄,而且在事件与场景的描述中打破了一定的时空次序,随着心理活动的流程交错展现。在表现手法上更表现了他“似花还是非花”的一贯特色。落寞的诗人,在美好的春宵中,在一次令人沉醉的宴会上,遇到了一位属意的姑娘。虽两心相印,但好事难成,聚散匆匆,所留下的只有迷惘的追思。诗中把酒暖灯红的盛会和去马应官的生涯两相映衬,表现了诗人强烈的希望和失望的复杂心情。诗中“昨夜”一词的重迭,“星辰”和“风”的突出,既象征当时良宵中的心情暗淡,又显示了和风所带来的并非愉快而是惆怅。“昨夜”复迭,句中自对,以及上下两句一气婵联的句式,构成了一种圆转流美,富于唱叹之致的格调,使得对昨夜的追忆抒情气氛更加浓郁了。整首诗中的描绘笼罩了沉沉的夜色。“走马兰台”的生活就像秋蓬飞舞,象征彼此心心相印的“灵犀”显得多么神奇。因而整个形象朦胧隐约。但由于用了“身无彩凤”、“心有灵犀”铺写执著之情的明快语言融合其中,而最后又直白地点出好景不长,表明离开“兰台”前夕的心情抑郁,又是那么沉着痛快,比兴中酌于赋体,因而诗中含蓄的意蕴也就豁然了,使读者在“千回百转”苦“味难觅”中一下子得到了一种似已明白而尚属迷蒙的意象认识。

无题诗手法独特新颖的第三个表现是常常出现若干有关的意象,达成与象征中心的妙合。无题诗中象征事物错综复杂,但这些象征事物,从头到尾都扣合着一个主要的作为中心,使几个与之有关的意象,一并构成一个完美的形象体系。

譬如《锦瑟》,用锦瑟这一哀怨、华彩却已不合时宜的古乐器,来作为诗人生平回顾的象征,一弦一柱,无不引起已逝华年的追思。这已经是余味无穷、富于含蓄和善于渲染出一种迷惘情调的手法了。但诗人在以锦瑟贯穿全诗的同时,还安排了蝴蝶和杜鹃、沧海泪珠与蓝田玉烟作为锦瑟声声的内容,互相衬映。蝴蝶迷离,表示乐声飘忽,也象征唐王朝前途的迷茫。鹃声悲苦,表示乐声凄厉,也象征诗人对唐王朝势每况愈下的悲愤。沧海明珠表示乐声凄清,也象征诗人怀才不遇的痛怨。蓝田玉烟,表示乐声迸发,也象征诗人不甘屈抑的性情。这几个象征意象的妙合,使读者得到丰富的美感享受,而且细细吟玩,还可以获得曲径通幽、珠联璧合之趣。

固然,李商隐的无题诗因用了错综的象征事物,造成含蓄较深而给读者带来理解上的困难,但许多读者都把这个“困难”当作一种乐趣。细细咀嚼,逐步突破,本来就是读者领会含蓄之美的一个过程;而当诗意豁然贯通之时,那对于前此所感的困难,便会朗然冰释,而此时的读者,回想突破之难,反而更觉诗意深藏的妙趣了。因而,读者在体味到诗意、乐趣的同时,尚有一种“难题已解”的快意。

从上面三个表现,说明了李商隐无题诗运用手法的新颖、独特,也正是由于其无题诗具有了那些独特新颖的特点,才赢得了众多的读者,吸引了众多的读者去探胜、研学。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中国园林建筑艺术的美学 篇四

中国古代工匠喜欢把生气勃勃的动物形象用到艺术上去。这比起希腊来,就很不同。希腊建筑上的雕刻,多半用植物叶子构成花纹图案。中国古代雕刻却用龙、虎、鸟、蛇这一类生动的动物形象,至于植物花纹,要到唐代以后才逐渐兴盛起来。

在汉代,不但舞蹈、杂技等艺术十分发达,就是绘画、雕刻,也无一不呈现一种飞舞的状态。图案画常常用云彩、雷纹和翻腾的龙构成,雕刻也常常是雄壮的动物,还要加上两个能飞的翅膀。充分反映了汉民族在当时的前进的活力。

这种飞动之美,也成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

《文选》中有一些描写当时建筑的文章,描写当时城市宫殿建筑的华丽,看来似乎只是夸张,只是幻想。其实不然。我们现在从地下坟墓中发掘出来实物材料,那些颜色华美的古代建筑的点缀品,说明《文选》中的那些描写,是有现实根据的,离开现实并不是那么远的。

现在我们看《文选》中一篇王文考作的《鲁灵光殿赋》。这篇赋告诉我们,这座宫殿内部的装饰,不但有碧绿的莲蓬和水草等装饰,尤其有许多飞动的'动物形象:有飞腾的龙,有愤怒的奔兽,有红颜色的鸟雀,有张着翅膀的凤凰,有转来转去的蛇,有伸着颈子的白鹿,有伏在那里的小兔子,有抓着椽在互相追逐的猿猴,还有一个黑颜色的熊,背着一个东西,蹲在那里,吐着舌头。不但有动物,还有人:一群胡人,带着愁苦的样子,眼神憔悴,面对面跪在屋架的某一个危险的地方。上面则有神仙、玉女,“忽瞟眇以响象,若鬼神之仿佛。”在作了这样的描写之后,作者总结道:“图画天地,品类群生,杂物奇怪,山神海灵,写载其状,托之丹青,千变万化,事各胶形,随色象类,曲得其情。”这简直可以说是谢赫六法的先声了。

不但建筑内部的装饰,就是整个建筑形象,也着重表现一种动态,中国建筑特有的“飞檐”,就是起这种作用。根据《诗经》的记载,周宣王的建筑已经像一只野鸡伸翅在飞(《斯干》),可见中国的建筑很早就趋向于飞动之美了。

中国的园林是很发达的。北京故宫三大殿的旁边,就有三海,郊外还有圆明园、颐和园等等,这是皇帝的园林。民间的老式房子,也总有天井、院子,这也可以算作一种小小的园林。例如,郑板桥这样描写一个院落:

“十笏茅斋,一方天井,修竹数竿,石笋数尺,其地无多,其费亦无多也。而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非唯我爱竹石,即竹石亦爱我也。彼千金万金造园亭,或游宦四方,终其身不能归享。而吾辈欲游名山大川,又一时不得即往,何如一室小景,有情有味,历久弥新乎?对此画,构此境,何难敛之则退藏于密,亦复放之可弥六合也。”(《板桥题画竹石》)

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小天井,给了郑板桥这位画家多少丰富的感受!空间随着心中意境可敛可放,是流动变化的,是虚灵的。

宋代的郭熙论山水画,说“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林泉高致》)可行、可望、可游、可居,这也是园林艺术的基本思想。园林中也有建筑,要能够居人,使人获得休息,但它不只是为了居人,它还必须可游,可行,可望。“望”最重要。一切美术都是“望”,都是欣赏。不但“游”可以发生“望“的作用(颐和园的长廊不但引导我们“游”,而且引导我们“望”),就是“住”,也同样要“望”。窗子并不单为了透空气,也是为了能够望出去,望到一个新的境界,使我们获得美的感受。

窗子在园林建筑艺术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有了窗子,内外就发生交流。窗外的竹子或青山,经过窗子的框框望去,就是一幅画。颐和园乐寿堂差不多四边都是窗子,周围粉墙列着许多小窗,面向湖景,每个窗子都等于一幅小画(李渔所谓“尺幅窗,无心画”)。而且同一个窗子,从不同的角度看出去,景色都不相同。这样,画的境界就无限地增多了。

明代人有一小诗,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窗子的美感作用。

一琴几上闲,

数竹窗外碧。

帘户寂无人,

春风自吹入。

这个小房间和外部是隔离的,但经过窗子又和外边联系起来了。没有人出现,突出了这个小房间的空间美。这首诗好比是一幅静物画,可以当作塞尚(cyzanne)画的几个苹果的静物画来欣赏。

不但走廊、窗子,而且一切楼、台、亭、阁,都是为了“望”,都是为了得到和丰富对于空间的美的感受。

颐和园有个匾额,叫“山色湖光共一楼”。这是说,这个楼把一个大空间的景致都吸收进来了。左思《三都赋》:“八极可围于寸眸,万物可齐于一朝。”苏轼诗:“赖有高楼能聚远,一时收拾与闲人。”就是这个意思。颐和园还有个亭子叫“画中游”。“画中游”,并不是说这亭子本身就是画,而是说,这亭子外面的大空间好像一幅大画,你进了这亭子,也就进入到这幅大画之中。所以明人计成在《园冶》中说:“轩楹高爽,窗户邻虚,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

这里表现着美感的民族特点。古希腊人对于庙宇四围的自然风景似乎还没有发现。他们多半把建筑本身孤立起来欣赏。古代中国人就不同。他们总要通过建筑物,通过门窗,接触外面的大自然界。“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诗人从一个小房间通到千秋之雪、万里之船,也就是从一门一窗体会到无限的空间、时间。像“山川俯绣户,日月近雕梁。”(杜甫)“檐飞宛溪水,窗落敬亭云。”(李白)都是小中见大,从小空间进到大空间,丰富了美的感受。外国的教堂无论多么雄伟,也总是有局限的。但我们看天坛的那个祭天的台,这个台面对着的不是屋顶,而是一片虚空的天穹,也就是以整个宇宙作为自己的庙宇。这是和西方很不相同的。

为了丰富对于空间的美感,在园林建筑中就要采用种种手法来布置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例如借景、分景、隔景等等。其中,借景又有远借,邻借,仰借,俯借,镜借等。总之,为了丰富对景。

玉泉山的塔,好像是颐和园的一部分,这是“借景”。苏州留园的冠云楼可以远借虎丘山景,拙政园在靠墙处堆一假山,上建“两宜亭”,把隔墙的景色尽收眼底,突破围墙的局限,这也是“借景”。颐和园的长廊,把一片风景隔成两个,一边是近于自然的广大湖山,一边是近于人工的楼台亭阁,游人可以两边眺望,丰富了美的印象,这是“分景”。《红楼梦》小说里大观园运用园门、假山、墙垣等等,造成园中的曲折多变,境界层层深入,像音乐中不同的音符一样,使游人产生不同的情调,这也是“分景”。颐和园中的谐趣园,自成院落,另辟一个空间,另是一种趣味。这种大园林中的小园林,叫做“隔景”。对着窗子挂一面大镜,把窗外大空间的景致照人镜中,成为一幅发光的“油画”。“隔窗云雾生衣上,卷幔山泉人镜中”(王维诗句)。“帆影都从窗隙过,溪光合向镜中看”(叶令仪诗句)。这就是所谓“镜借”了。“镜借”是凭镜借景,使景映镜中,化实为虚(苏州怡园的面壁亭处境偏仄,乃悬一大镜,把对面假山和螺髻亭收入境内,扩大了境界)。园中凿池映景,亦此意。

李商隐的文章艺术 篇五

李商隐的无题诗,诗中所反映的思想感情,意象含蓄蕴藉。

李商隐(公元813―858年),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

李商隐有报国济世之才,但始终不能施展。正如崔珏《哭李商隐》诗云:“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这使后人为之叹惜。但他在文学上,尤其在诗歌造诣上却颇为后人激赏。

李商隐的诗歌内容之泛,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接触现实、关心民计民生的诗;一类是表现自己不幸遭遇,特别是怀才不遇的诗,其中“无题诗”尤其引人注目。那么,李商隐的无题诗何以能令人百读不厌呢?我认为,其艺术魅力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诗中的艺术形象真实可信,感情诚挚深沉;诗中所反映的思想感情,意象含蓄蕴藉;在表现手法上有其独特新颖的特点,等等。下面,就从李商隐无题诗的这几个方面对文题展开论述。

周介人在《创作论从政治性到认识性到审美性的发展》一文中说:“艺术和科学一样,其任务在于通过现象揭示生活的本质,因而真实是艺术的生命。”诗歌艺术也是这样,必须以“真”作为根本,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指出:“诗可数年不作,不可一作无真。”高尔基也说:“真正的诗永远是心灵的诗,永远是灵魂的歌。”(《文学书简》)这些都说明了一个事实,就是诗歌创作必须依靠生活的真实,必须反映心灵的真情。所以,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这样说:真实是诗歌创作的规律。晚唐的著名诗人李商隐,正是遵循了这一规律,在无题诗的创作中,紧紧扣住一个“真”字,构设了种种真实可信的艺术形象,表达了诗人心中各种复杂的真情。

艺术形象是文艺作品作为审美对象的基本构成单位,艺术的魅力也就是形象的魅力。李商隐在无题诗中所描绘的种种形象都显得真实可信,使读者在玩赏吟味时产生一种如临其境的感觉,因而诗歌表现出一种“引人入境”的迷人力量。通常说,艺术形象是以人为中心的一幅具体生动的、概括的、富有艺术感染力的社会生活图像。所以,它并非纯客观的,也不是完全主观的,而应该是主观与客观两者的统一。客观上,它是作家揭示生活的真实性;主观上,它又表现为幻觉的真实,想象的真实。反映在李商隐的无题诗中,首先是诗中刻画了彷徨求索的形象,客观上反映了诗人的自身,从而揭示了生活的真实。

如《银河吹笙》:“怅望银河吹玉笙,楼寒院冷接平明。重衾幽梦他年断,别树羁雌昨夜惊。月榭故香因雨发,风帘残烛隔霜清。不须浪作缑山意,湘瑟秦箫自有情。”诗一开始便展开了视觉、听觉和触觉的描绘:当天色将明之际,月冷烟笼,一片玉笙吹起,惊醒了孤栖的雌鸟,也惊醒了自己,这是眼前的怅望。而从眼前的怅望回思不久前的“梦断”,就更同情“羁雌”之苦,更感楼院的寒冷了。特别是“月榭故香因雨发,风帘残烛隔霜清”两句描写得更细致。“月榭故香”,雨后花香,萦人梦寐,使久离京都,将远赴蜀川的诗人,想起印证年华的“一树浓姿”,而产生了梦断香消的感受。而当诗人梦醒之际,近处是风帘拂动,烛焰飘摇,远处是霜露苍苍。烛光霜色相互辉映,一明一暗。诗人通过这样微妙的感受,展现了人物如痴如醉的感情。通过这样细微的感受,塑造了一个彷徨求索的艺术形象,通过艺术形象巧妙地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执著之情。

像这样的诗例,在李商隐的无题诗中并不少见,这就说明,诗歌的艺术形象在表现自身方面是真实可感的。除此之外,诗中所表现的形象还在主观上反映了想象、幻构的真实,同样可以给人一种生活的真实感。

比如《无题》“相见时难”篇,这是一首抒写绵长相思并表示对爱情执著追求的决心的名诗。诗人是这样吟叹相思之苦和对爱情向往之心的:正当暮春时节,又遭逢难堪的离别,因为相见既难,更觉离别时难舍难分。春蚕吐到最后一根丝生命才告终结;红烛结成灰烬泪水才流干――要不相思,除非自己身死。诗人深致怜惜之情,并希望她保重。末联,希望有人为诗人传递他苦心相思的消息。

男女爱悦乃成相思,也许每个成年人都有过这种体验。李商隐能把这种情感写得这样生动、深刻、形象,相思苦恋之情能被表达得这么淋漓尽致,这就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惟其如此,此诗才成了古往今来描写爱情的绝唱。

又如《无题》“凤尾香罗薄几重”篇,诗人把事实的叙述、苦闷的抒发和爱情的幻想交织起来,因而事件的描述更富于象征,也更富于跳跃性。此诗写一位女子深夜的思忆和期待,很像是一位女主人公的内心独白。开始是想象恋人在闺中的生活,接着是追忆与意中人的匆匆晤别:“团扇遮面含羞去”,然后是孤灯独对时的无限寂寞,只希望有再见的机缘,最后表达了咫尺天涯的惆怅。诗中刻画的女郎,心中羞涩,见面匆匆,而错过了叙谈的机会。此诗着力表现的是女主人公的恋爱心态与时空交错,境界屡变,抒写出隐微深曲的恋爱心理。

以上表明,李商隐在无题诗中所展示的形象是令人可信的,因而显示着一种“真”的力量吸引着读者。但一首诗歌,要想有感人的力量,仅仅追求形象的真实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强烈深挚的感情融注其中,当然,感情的深挚又须有形象的真切为基础,没有形象的真实,是很难体现感情的真切的。有评论家说:“在艺术作品中,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渗透在艺术形象中,与艺术形象凝为一体的,它们不是各自游离,不是可以互相分割的。”诗歌艺术也是这样。李商隐的无题诗,正是由于其形象真实可信,因此诗中所表露的感情诚挚深沉。而这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情感的深沉;二是情感的丰富;三是情感的专一。

由于诗人怀着这样平生遭遇的切身感受,故其有关人生体验的诗,没有一首不是“全情贯注”的。不管是仕途的失意,还是政治的遭蓬,无一非深心之语、血泪之篇。诚然,从这些诗中,我们直接感受到的只是诗人的人生遭遇,但只要仔细吟诵,就不难体会到诗人在“弹棋局”下所受的心灵创伤。这些心灵的“血泪”流于诗篇,感情可掬,令人同情不已。

李商隐的无题诗感情深挚,还表现在诗歌表达了丰富、复合的感情。《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此诗表现的就是一种复合的感情,里面有重温旧梦的哀伤,有一生沧海桑田的慨叹,有质朴无华的怀念,有追寻理想的迷惘,有坚贞爱情的慰藉,也有不堪回首、无可奈何的伤感。这种丰富情感的复合,传达了人们隐隐约约地意识到,但却看不见、摸不着,甚至找不到恰切词语来表达的复杂的社会情绪,从而使读者产生一种难以言喻的审美感受,而具有特殊的魅力。

感情深挚的第三个表现是诗中表现了对理想对象、对爱情执著不懈的追求。显然,感情虚泛轻浮是不会感人的,只有专一的感情,人们才会为其所动。必须说明,在上面说了感情丰富,而这里又说感情专一,是否显得矛盾了呢?不是,因为感情的丰富、复合是对单一化、简单化而言的,而感情的专一则是对轻浮来说的。其实,丰富的感情也应该是专一的,丰富和专一是完全可以和谐的两个方面。譬如《无题》“相见时难”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抒述离情,用“春蚕”、“蜡炬”一对比喻来形容那种缠绵执著的`相思别恨,委婉而热烈,含蓄而又鲜明地表达了自己对理想对象的执著态度,感人至深。

像这样的诗,无题诗中还有很多,如一部分《无题》和《春雨》、《昨日》、《相思》、《银河吹笙》等,这类诗中所表现的执著追求和终生不渝的情意,都引起了后世千百万向往自由和幸福的青年心底的共鸣,引领他们向往美好生活并努力去创造。

以上表明,李商隐的无题诗,所构设的形象真实可信,使读者产生一种亲切的感受,而诗中流露的感情诚挚深沉,又使读者往往情不自禁地陶醉其中,流连吟赏。因而诗歌具有一种强烈的感染力。

不同民族,有不同的审美观;不同的人,也会有各种各样的审美认识,这就造成了审美的复杂性。但任何事物都离不开历史的继承,同样,审美观念的形成,也有其继承的一面。中华民族历来就把含蓄称之美,即隐约、朦胧之美。这种观念,经历了千百年,现在仍在延续着。所以,千百年来,“含蓄”成了几乎是举族公认的一种美的表现。李商隐深受这一观念的影响和启发,在提倡为诗务真的同时,也极讲究意境的朦胧。其诗作中有不少佳作,常以不同的方式表现了一种空髂自嫉姆缭希具有一种含蓄之美。“追求朦胧含蓄美”可以说是李商隐一贯的审美情趣。叶燮在《原诗》一文中说,李商隐的诗“寄托深而措辞婉”,因此,他的诗歌意境往往是扑朔迷离、旨意深邃的,却并不显得艰涩,绝大多数还是能含蓄而深刻地表达出诗人内心微妙复杂的感受。

李商隐的无题诗之所以能令人百读不厌,原因之一是它具有了上面所说的含蓄之美。或者说,李商隐的无题诗因其构思奇妙,意象含蓄蕴藉,因而产生了一种诱导力,这种力量作用于读者的求知本能,使读者获得一种回味的快感。

意象含蓄蕴藉、寄托遥深,是李商隐无题诗含蓄美的一种表现,这一表现在其诗中非常突出,给读者提供了丰富的联想余地,令人回味无穷。

比如:《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篇,先写梦境,接着写醒来后的情景,然后进入一种似真似幻的境界,最后一联“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为人们展示的是一幅空间辽阔的画面,而实际是以衬映和意中人远隔的悲哀。而且,爱情是人间、游仙是天上,诗人却偏把人间写成天上,把爱恋阻隔之情寄托于仙山缥缈的情境之中,意象更加显得幽邃蕴藉。

李商隐还善于利用时间的悠长来渲染出朦胧的画面。例如他那篇回溯自己的坎坷生平的《锦瑟》,那么多的弦柱,象征了早已消逝的无限年华。当时已感怅然若失,而现在追忆,就更加索然无味了。把一种幽丽而哀怨的古乐声,安排在凄清月冷夜和朦胧山霭的背景中描写,让它象征华年消失的悲哀。这诗篇,表面看来,由于意境的“包蕴密致”(葛立方在《韵语阳秋》中说杨亿论义山诗语),读者常常难以掌握而有迷茫惝恍之感,但只要悉心玩味,就会感到其诗中之意,余味无穷。这就是上面所说的意象含蓄、寄寓遥深了。

如果说诗歌意象的蕴藉、寄托的幽深,能给读者提供想象的余地,令读者咀嚼回味的话,那么,李商隐诗中采用了各种艺术手段,使艺术的境界与实际人生的境界保持适当的距离,表现了一种“距离之美”。这种“距离美”,既可含蓄地表达感情,又为读者创造了一种“幽美”的意境,可让读者任心取舍,更是令人回味不已。这种“距离美”正是李商隐无题诗意象含蕴、构思奇妙的又一体现。

李商隐诗歌的构思追求着“距离美”,无题诗表现着“距离美”。“为芳草以怨王孙”,“借美人以喻君子”,或融政治于爱情,或借具体可感的形象以托寓抽象难言之感情,都是无题诗运用象征手法以制造“距离”的突出特点。

比如《无题》“重帏深下莫愁堂”篇,全诗描写浑融概括,虽多直接抒情,但其中却隐寓着深广的政治遭蓬。“神女”一联,借爱情的遇合喻托政治遭蓬的意味尤为明显。诗人触事生悲,深感往事如梦,而此时此境,恰似小姑居所,独处无郎,表明了诗人政治上的孤独无依。“**”一语,寄寓作者身世的用意也是较为明显的。

绝望颓废的心情,置于繁花似锦的意象中,也是李商隐创造“距离美”的惯用方式。如诗人于晚年无望中“思华年”的《锦瑟》,充满着“此情可待成追忆”的伤感,可诗人却把它置于明亮温暖的意象中,再配上鲜艳的色泽,和谐的音调。当读者在玩索吟咏之时,虽也能触摸到诗人“已惘然”的沉痛之心,但却并不特别地感到悲切,体现了一种“哀而不伤”之美。

叶燮在《原诗》中说:“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从上面可以知道,李商隐无题诗所表现的含蓄,是和诗歌丰富的内涵紧相结合的,做到了“义生诗外”,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思考余地,使读者思而有所得,获得审美再创造的愉悦。无题诗中艺术与生活保持在“似与不似”之间,造成了一种审美的氛围,让读者对诗歌采取恰当的审美静观态度,从中得到脱俗雅致的美感享受。而且诗中的意象呈现了某种程度的迷离恍惚,于是,读者在形象的观照中,就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探求的活动,从而得到一种涵咏回味,灵思领悟的快感,满足了读者本能的探求欲。所以,李商隐的无题诗具有一种引人寻思回味的力量,强烈地吸引着读者。

刘熙载在论述文学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时曾提出:“凡物之文见于外者,无不以质有其内也。”文学作品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妙合,才能创造出唤起读者的想象和联想的艺术意象,从而产生出无穷之味,不尽之意,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

李商隐的无题诗就是这样,用其独具新颖的艺术手法去表达其丰富的内容、深挚的感情。他的无题诗之所以成功,也可以说是因为诗中显示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个性理解,而且突出地显示了诗歌艺术表现手法的独创性,无题诗表现手法的独特新颖,从下面几个方面可以得到反映。

首先是诗中广泛运用了比兴手法,而比兴手法的运用又是和象征手法融于一体的,且象征、比兴手法的运用,还紧紧地扣住深厚的感情作为基础。“工于比兴,妙于意象”,可以说是李商隐诗歌最主要的特色。他善于寓意象于比兴之中,用他那活跃而敏感的心灵,向茫茫的大千世界探索,与宇宙万物融为一体,因而创造出幽缈朦胧的诗境、变幻无端的意象。李商隐无题诗中表现出来的奇辉异彩,丽情幽思,那广博深微的超妙的艺术境界,使读者目眩神迷,感受到强烈的诗美。诗中的具体事物也都披上了诗人心灵的深情:“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二月二日》)这是寻常的吟物吗?不。我们透过初生的柳叶,纤美的嫩蕊,还有那娇花细柳中穿来插去的紫蝶黄蜂,不是还可以想象到一个沦落凄清的诗境吗?通过“各无赖”和“俱有情”,诗人把自己抑郁苦闷的思归之情巧妙地传给了读者。

又如《流莺》:“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一切都过去了,春天,爱情,随着大江昼夜不舍地流去了,连同我的追悔,我的深情。诗人想象自己变成一只黄莺,用它的伤悲的泪水滴在最末的一朵小花上,去伤悼一去不复返的芳春。这一象征手法的运用,真可谓妙到毫巅了。

李商隐无题诗中比兴、象征手法的运用造成了神秘曲折的意境,使读者常常玩味无穷,就像嚼一颗橄榄一样,越嚼越有味。

无题诗手法独特新颖的第二个表现是比兴有赋,赋比相融。例如《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这首诗不仅构思含蓄,而且在事件与场景的描述中打破了一定的时空次序,随着心理活动的流程交错展现。在表现手法上更表现了他“似花还是非花”的一贯特色。落寞的诗人,在美好的春宵中,在一次令人沉醉的宴会上,遇到了一位属意的姑娘。虽两心相印,但好事难成,聚散匆匆,所留下的只有迷惘的追思。诗中把酒暖灯红的盛会和去马应官的生涯两相映衬,表现了诗人强烈的希望和失望的复杂心情。诗中“昨夜”一词的重迭,“星辰”和“风”的突出,既象征当时良宵中的心情暗淡,又显示了和风所带来的并非愉快而是惆怅。“昨夜”复迭,句中自对,以及上下两句一气婵联的句式,构成了一种圆转流美,富于唱叹之致的格调,使得对昨夜的追忆抒情气氛更加浓郁了。整首诗中的描绘笼罩了沉沉的夜色。“走马兰台”的生活就像秋蓬飞舞,象征彼此心心相印的“灵犀”显得多么神奇。因而整个形象朦胧隐约。但由于用了“身无彩凤”、“心有灵犀”铺写执著之情的明快语言融合其中,而最后又直白地点出好景不长,表明离开“兰台”前夕的心情抑郁,又是那么沉着痛快,比兴中酌于赋体,因而诗中含蓄的意蕴也就豁然了,使读者在“千回百转”苦“味难觅”中一下子得到了一种似已明白而尚属迷蒙的意象认识。

无题诗手法独特新颖的第三个表现是常常出现若干有关的意象,达成与象征中心的妙合。无题诗中象征事物错综复杂,但这些象征事物,从头到尾都扣合着一个主要的作为中心,使几个与之有关的意象,一并构成一个完美的形象体系。

譬如《锦瑟》,用锦瑟这一哀怨、华彩却已不合时宜的古乐器,来作为诗人生平回顾的象征,一弦一柱,无不引起已逝华年的追思。这已经是余味无穷、富于含蓄和善于渲染出一种迷惘情调的手法了。但诗人在以锦瑟贯穿全诗的同时,还安排了蝴蝶和杜鹃、沧海泪珠与蓝田玉烟作为锦瑟声声的内容,互相衬映。蝴蝶迷离,表示乐声飘忽,也象征唐王朝前途的迷茫。鹃声悲苦,表示乐声凄厉,也象征诗人对唐王朝势每况愈下的悲愤。沧海明珠表示乐声凄清,也象征诗人怀才不遇的痛怨。蓝田玉烟,表示乐声迸发,也象征诗人不甘屈抑的性情。这几个象征意象的妙合,使读者得到丰富的美感享受,而且细细吟玩,还可以获得曲径通幽、珠联璧合之趣。

固然,李商隐的无题诗因用了错综的象征事物,造成含蓄较深而给读者带来理解上的困难,但许多读者都把这个“困难”当作一种乐趣。细细咀嚼,逐步突破,本来就是读者领会含蓄之美的一个过程;而当诗意豁然贯通之时,那对于前此所感的困难,便会朗然冰释,而此时的读者,回想突破之难,反而更觉诗意深藏的妙趣了。因而,读者在体味到诗意、乐趣的同时,尚有一种“难题已解”的快意。

从上面三个表现,说明了李商隐无题诗运用手法的新颖、独特,也正是由于其无题诗具有了那些独特新颖的特点,才赢得了众多的读者,吸引了众多的读者去探胜、研学。

论结合油画艺术美学论文 篇六

生活中到处可见艺术和美。那么,艺术美学是个什么样的概念。我想在此把艺术和美学分开来理解,艺术是一种对象,是美学研究的对象之一;美学是一种学科,对美的本质和意义作为探索与研究为主题的学科。这就自然而然引出三个问题:对艺术的定义,对美和美学的定义,以及结合自身专业来解读油画艺术和美学之间的相互联系。以下我来简要谈谈我对这三个问题的理解。

毕加索说:“有人问:‘什么是艺术?’我回答:‘什么不是艺术?’。”可见,艺术作为一个文化名词,涵盖音乐、舞蹈、书法、画画、雕刻、建筑、影视、文学等众多文化领域,我们按照这些不同领域间各自的表达方式和手段,又可以把它们划分为实用艺术、造型艺术、表情艺术、综合艺术和文学艺术等。

艺术起源于生活,并渗透到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它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意识形态满足着人类的各种精神需求,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独立的精神活动领域。因此日常生活中我们随处可见“艺术”这两个字眼,琴棋书画是艺术,衣食住行是艺术,柴米油盐也是门艺术。通常我们从这几个方面来认识艺术,一是从主观方面来讲,艺术就是艺术家的自我表现, 是艺术家对美的追求,用来满足人类的精神需求。二是从客观方面来讲,艺术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但并不是单纯的模仿和复制,而是经过艺术家对客观世界深入观察、思考和体验的基础上,加以选择、加工和提炼,融入自身的想象和感情,通过艺术创作手法去表现和传递个人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三则认为艺术是一种创造,一种具有美学价值和人类劳动创造的精神产品。

曾有句话说过:“这个世界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可见生活中的美也是无处不在的。生活中的'美通常是能够引起人们愉悦满足或让人产生的良好情感的积极属性的事物。很多事物让我们产生对美的反映,, 这种反映来自于由我们的视觉、听觉、味觉、触觉、以及我们的身心对某一事物的一种积极的情感,比如说大自然美不胜收的景色,美妙动听的音乐旋律,沁人心脾的花香或是姑娘们姣好的面容。所以我认为美是来自于人内心的一种美好情绪,每个人的审美价值标准不一,不同的人对美有不同的定义和审美感受。

所以,我们理解了美,相对美的概念,美学就是概括美这个定义的一门学科,对美的本质和意义进行探究,属于哲学的一个分支。

艺术和美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种联系体现在美学对艺术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艺术也处处体现着美学。我们以油画为媒介进行阐述二者之间的关联。

受佛教文化和中国禅宗的影响,意境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在中华民族长期艺术实践中形成了一种审美情节。中国传统诗歌绘画本身就具有表现意味的写意性,也就是借物抒情,艺术家通过对客观世界的描绘来表达主观内心情感,并将客观世界和主观感受加以融合。

这种情节在油画中也有很多体现,好比说写意油画吸收西方文化精髓的同时就继承了中华文化和美学意识,它的诞生便成了中国油画审美中的必然。我们从字面上来看,理所当然写意油画就是写意和油画的结合后的产物,深层意义上讲是东西方文化交融所形成的一种新的将中国传统写意内涵进行延伸的绘画类型。秉承“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传统,用“写”作为油画构造形体的艺术语言,并与传统绘画中传递感性意味的“意”融合,营造出中国油画的哲思和审美韵味。如林风眠先生的油画作品《渔妇》,画面中并不强调一些主体物的再现,而用写意的方法描绘画面,加进了一些类似立体派的线条,线条的用法则取意元宋民间的瓷绘图案,饱含着浓厚的中国文化和审美情节。

中国古代南齐画家谢赫在他的著作《古画品录》中提出的评画六法中的“气韵生动”就有着独特的审美价值。所以很多艺术作品注重以形写神,意在笔先,传达作家感情,彰显审美对象的内在生命力。我国当代著名画家,油画家和美术评论家吴冠中先生,他的作品经常会娴熟的运用到中国美学的气韵之美,如他的油画作品《紫竹院早春》,画面的构图、整体色调以及画面中的物体描绘都是采用意象的表现手法,构图别致并具有韵律感,分别把近处的河,河岸边的枯树,远处的小山坡层层排开来推动空间的发展,加上质朴的色调,将意境和气韵表现的淋漓尽致,别具一格的传达浓郁的美感。

在作画的构思上,油画创作中也渗透着“禅”的美学思想。比如说西方油画中的虚实相生的创作手法,就借用的是这一美学思想。在绘画的创作中就体现为巧妙利用画面中留白部分,把虚与实相结合,产生以有限空间传达无限的视觉效果。中国传统山水画向来就注重虚实结合的手法,作画时在纸上留下空白的部分,看似随心的留白,其实也是画家为增强画面艺术效果的慎重思索所为的。这些留白或为天空、或为烟雾、或为江湖或为远山、或为深水,也可能什么都不是,只是一种感觉、印象而已。只为显现出一种禅意和淡远的境界,使画产生灵气和韵味,也为观赏者留有更多的想象空间,这就是中国传统的美学文化所倡导的。再例如,古典油画风景在写生中虚实的手法则体现在色彩的纯度、素描关系描绘的强弱、画面中主体物和其他物体刻画中的精略方面,这些都是写实风景油画虚实的重要因素。虚实关系处理的恰到好处,不仅给欣赏的人带来更多的想象和联想空间,利用这种虚实相生的手法,还能给画面营造一种意想不到的美,为油画作品的创作营造更多意蕴。

综上所述,我们会发现艺术中处处蕴藏着美学原理,美学指导着艺术的发展,艺术也传承体现着美学理念。油画如此,其它艺术也是如此。艺术和美学渗透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在人类的物质生活中还是精神生活中。因此,我们也应该培养自身审美情趣,注重发现生活中的艺术和美学,从理论的框架中走出来,加强对美的实践。

李商隐的文章艺术 篇七

李商隐是我国唐代后期最为杰出的诗人,与杜牧齐名,世称“小李杜”。

李商隐他树立了与众不同的风格,确立了自己在唐诗坛上的地位,并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开辟了属于自己的诗歌的独特艺术美。

一、韵律之美。

诗歌之美首先在于它的节奏和韵律,读之朗朗,唇齿生香。李商隐工于律诗,尤长七律,大家熟读的无题诗和比较有名的诗多为七律。律诗尚声律重对偶,“回忌声病,约句准篇”,为唐代多数诗人轻视,认为格律的约束破坏了意境的营造。然而李商隐承袭杜甫、李贺对格律的重视,用自己高超的技巧精心营造律诗的韵律之美,“戴着镣铐跳舞”,使格律诗别具美感,提振诗歌的技术标准。他的“燕台”组诗和无题诗是代表。

二、朦胧之美。

(一)在诗中的体现。

李商隐在诗里有偏爱描写的意象。他爱写“雨”、“蜡烛”、“柳”、“风”、“蝴蝶”、“夜”等意象。雨,飘飘洒洒,柳,寄托着离愁别绪,蜡烛,摇摇曳曳,忽明忽暗……诗人选取的意象本身就带有朦胧感。除此之外,诗人还借用一些特别的修饰,让这些意象变得轻盈、空灵,甚至难以感知。以雨为例,诗人吟到“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重过圣女祠》)、“小幌风烟人,高窗雾雨通”(《寄目》)、“封来江渺渺,信去雨冥冥”(《寄令狐郎中》)、“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夜雨寄北》)、“水庭暮雨寒犹在,罗荐春香暖不知”(《回中牡丹为雨所败其一》)。诗人描写的雨多是细雨、暮雨、冷雨。形容雨细,诗人用了“雾”、“烟”、“梦”一系列词,“雾”、“烟”、“梦”不仅细而且迷蒙,再加上“暮”、“夜”、“寒”,这样的雨天在诗人笔下,气氛变得更加沉晦。

(二)在典故中的体现。

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还体现在其对典故的.运用上。古代文人诗歌喜欢用典故,特别是唐代五、七言今体诗的体制定型以后,这种风气尤为普遍。李商隐在其诗歌中对典故的运用有其特别之处。

首先,李商隐诗歌中典故的运用量是很大的。我们不妨做个量的统计。以李商隐最有名的六首七律无题诗为例。粗略地统计一下,刘郎蓬山、贾氏窥帘、毖妃留枕、莫愁、班雅、小姑、神女等用典近十处。而仅名篇《锦瑟》,作者便在首颈二联中连用了庄生蝴蝶、望帝杜鹃、沧海明珠、蓝田玉生烟四个典故,一句一典,让人有应接不暇之感。在此例子不再多举。典故用得多,必然增加读者阅读理解的难度,甚至给人一种“若其用事深僻,语虽工而意不及,自是其短”(宋蔡居厚《蔡宽夫诗话》)之感。我们不能完全排除这样的可能,但在大多数作品中,诗人用典精当,词句优美巧妙,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典故的运用必须以广博的文化知识为基础。对于一般读者而言,要拥有诗人那样广博的知识面是很困难的,由于文化程度不同,不同读者对同一首诗歌,以及读者的理解和诗人自身想要表达的意旨的理解可能是大相径庭的。但李商隐诗歌中典故本身的色彩感和形式美却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这一矛盾,并且产生出朦胧的美感。

三、距离之美。

晚唐描写情爱的诗歌很多,和李商隐合称“温李”的温庭巧、合称“小李杜”的杜牧等都有不少情爱佳作。相对来讲,在李商隐流传下来的近600首诗中,情爱诗不占多少比例,读者真正最耳熟能详的其实还是情爱诗。感受李商隐诗的距离美,最适合的方式就是认真对其情爱诗进行品读和解析。其中最让我们刻骨铭心的,如“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等名句。

李商隐能让今人读者共鸣同,对情的期待同趋唯美,或者源于古今情爱体会爱恋深切时,方在相见、钟情、相思、携手乃至共剪酉窗烛的期许方面产生共鸣。无论是《夜意》中的“帘垂幕半卷,枕冷被仍香、如何为相忆,魂梦过潇湘”,还是《凉思》中的“人涯占梦数,疑误有新知”,其实都可以在现代人中引起共鸣。想必“枕冷被仍香”,对伊人痴情的感觉仍在回忆中,而后在《凉思》中透出的是担心、怀疑,想必成就这样通占今之情感的就是不变的真情的共鸣。距离之美源自诗中人,在其诸多无题诗中有足够体现。如“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轻狂”、“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等佳句,无处不散发出李商隐诗的距离之美。

四、“蝉”――幽怨之美。

在李商隐570多首诗作中,“蝉”这一意象先后出现了15次,咏蝉诗1首,涉及“蝉”的诗歌共有16首,这在众多咏物诗中所占的比例并不是很大,却有他独特的个性,赋予蝉别样的韵味。蝉,居高不食,以清露为饮,而且蝉的生命周期极其之短,古语曰:“蝉不知秋。”早在唐代之前文人即有吟咏寒蝉的诗文传统,大多都是表现蝉声凄寒和赞扬蝉德高洁。唐人笔下的蝉大同小异,多带有自喻意味。或是苦难的象征,或是清高的化身,总体上讲还是借蝉托己之幽情,标明自己不随波逐流的清高。李商隐笔下的“蝉”却别有一种意蕴,诗人突出的是一个“怨”字,其中既有“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的抱怨、牢骚,又有婉而不露的怨刺。

五、婉约之美。

说起李诗的婉约美,不得不谈李商隐的情感诗,通常认为无题诗是李商隐情感的载体,其诗风形象、细腻、含蓄、深刻,用隐晦的笔触表现诗人微妙复杂的内心情感。在这里,我不谈论李商隐的爱情,但不得不说他有关情爱诗歌的婉约。我们可以认真感悟《柳枝五首》、《夜雨寄北》、《锦瑟》、《重过圣女祠》、《燕台诗》、《碧城三首》、《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河阳诗》、《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二首》及众多无题诗。读到“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这样感人千占的名句,其情其景怎不催人泪下?这样的婉约极尽缠绵绵之美;在《柳枝五首》中,读者尽可品味“画屏绣步障,物物自成双、如何湖上望,只是见鸳鸯”,情深爱重、相思浓浓,诗人内心情感流溢于笔触,但仍是言语间点到即止;当读者明自“鄂君怅望舟中夜,绣被焚香独自眠”(自《碧城三首》)的清寂,感受“巴酉夜市红守宫,后房点臂斑斑红、堤南渴雁自飞久,芦花一夜吹西风”(自《回中牡月一为雨所败二首》)的孤独,也许更能明自婉约的文字间潜藏着诗人炽热的情怀,这份婉约是无奈,抑或更是期待。

总之,李商隐诗以独特的艺术魅力为诗歌创作开辟了崭新的领域,也给充满颓废、伤感气息的晚唐诗坛增添了不少生气,他的创作风格不但在唐代,而且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都是独树一帜的,其诗歌的多义性成为人们永恒追求的艺术境界,因之使其诗具有一股绵远流长的艺术魅力。

语言艺术培训心得文章精选 篇八

根据xx大关于“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我党特制定本规划纲要以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作为一名辅导员,有必要认真研读,并有所心得体会,以下是我的学习心得:。

21世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纪。从现在起到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更加迫切。因此,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教育还不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教育体制机制不活,学校办学活力不足;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滞后;教育投入不足,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完全落实。

本纲要在全面分析了我国教育发展现状的前提下,提出了xx至2020年发展教育的宏伟蓝图。全纲要有五部分构成:序言,总体战略,发展任务,体制改革,保障措施及实施。

纲要指出战略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发展任务包括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民族教育,特殊教育。体制改革包括人才培养体制改革,试招生制度改革,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办学体制改革,管理体制改革,扩大教育开放。保障措施包括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保障经费投入,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推进依法治教,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加强组织领导。

作为一名辅导员,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将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吸收素质教育理念。

素质教育是20世纪末期中国教育研究与实践的最重要的成果,是邓小平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反映,是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理论在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中国教育走进新世纪的一面旗帜,是2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素质教育的教学体系必须确保学生开展大量丰富多彩的积极有效的活动。素质教育是以德育为灵魂,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教育,它强调“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

2.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以人为本”的实质含义就是相信人、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让人积极愉快地工作,取得更好的效益,实现更大的发展。以人为本表现在教育上,就是以教师为本和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本就是相信学生、尊重学生、依靠学生、发展学生,尊重学生生命成长的规律和合理需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3.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理念。

文档为doc格式。

李商隐的文章艺术 篇九

李商隐独创的《无题》诗独具特色,用典巧妙,意象朦胧,形成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李商隐(约8―约858年),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字义山,唐朝荥阳(今河南郑州荥阳市)人。李商隐喜欢用典,也善于用典,尤其他独创的《无题》诗用典巧妙,意象朦胧,含蓄婉转,隐晦迷离,寄寓不便言明的政治寄托与有意隐讳的爱情追求,将这一技巧运用得淋漓尽致,形成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用典,来自于现实世界的无可奈何。“在唐代著名诗人中,他是居幕时间最长,诗文创作与幕府生活最密切的大家”,他在茫然不知所措中陷入一个扑朔迷离梦幻的世界,再加上敏锐而内向、多愁而善感的性格气质,更使他选取了一系列来自神话传奇的非现实色彩的典故意象:神女、碧城、紫府、灵风、梦雨、珠泪、玉烟、青鸟、彩凤、蓬山、瑶台、秦楼,等等,构筑他那虚无缥缈的仙境。本文以李商隐的三首《无题》诗为例,阐释其诗歌用典艺术。

一、恰如其分,不着痕迹。

用典的最高境界就是将典故完全溶于诗歌中,如同撮盐入水,饮水乃知盐味。李商隐是此中高手,“寄寓痕迹似有若无”,不着痕迹却又恰如其分。如《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这首《无题》作为李商隐的代表诗作广为传诵,不仅因其文采优美,更因其用典洒脱自然,不着痕迹。它的寄意若有若无,更引起后人的众说纷纭,有主爱情说,有主寄托说,但无论是哪种说法,都一致认同其高超的用典技巧。“东风”“百花”“春蚕”“蜡炬”都是实物,似乎平淡无奇,但是直至引出最后一联的“蓬山”和“青鸟”,顿时令人恍然大悟。“青鸟”是传说中三足的神鸟,是西王母的使者,“蓬山”是传说中的海外仙山。李商隐借助“蓬山”和“青鸟”,仿佛是绝望的悲哀痛苦中透露出坚韧执著,既悲观又坚定,既痛苦又执著,无不对应着现实遭遇与情感。

二、灵活流畅,余味无穷。

巧妙地运用典故可以产生非同寻常的效果,袁行霈指出,“一切文学艺术都是诉诸感情的,它们总是借助具体的形象反映生活,通过艺术的`感染力量和美感作用影响读者。”李商隐灵活地运用典故以情驭典,融典入景,使诗文收放自如,寓意空灵,跳跃多变,而又余味无穷。如《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诗中运用了较为明显的典故“庄周梦蝶”和“杜鹃啼血”。庄周在虚渺的梦境中,忽而梦为蝴蝶,忽而醒来自己又是庄周,于是他不知自己到底是蝴蝶还是庄周,表现了梦境破灭后的迷惘。望帝蜀王号杜宇,国破死后化身为杜鹃,每年暮春啼鸣求偶,声哀情苦,表达了朦胧世界里的悲戚与怨愤。所用典故与“沧海月明珠有泪”和“蓝田日暖玉生烟”两句融合,展现了一幅触不可及的梦幻般迷茫的画面,表达出清寥寂寞、哀怨凄苦、迷惘变幻、虚渺飘忽的心声,留给读者的是一个开放性无边无际的想象空间。

三、虚实映照,出神入化。

李商隐的一生虽然与牛李党争相始终,奔走南北,寄人篱下,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但是他又不甘沉沦,一心追求生活的“真善美”。“香草美人”源于屈原、宋玉,纯是一种原始意象,而在李商隐笔下,就显得更加现实化,更容易被接受,也更容易使人联想其本身,王国维就认为无题之诗“非无题也,诗词中之意,不能以题尽之也”。这种用典技巧,使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相互映照,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意境。如《无题》(飒飒东南细雨来):飒飒东南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金蝉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诗人把四个典故化实为虚,虽然内容上并不相联,但在诗人的笔下片断式地把情感链接起来,造成物象、意象的非逻辑、跳跃组合,出神入化。温馨的追忆,深情的期待,坚韧的追求,炽烈的燃烧和燃尽后绝望的悲哀,令人想到,现实残酷,世事难料,不管爱情多么美好,也许到最后只换来深深的失落。诗人承袭了楚骚的传统,以香草美人喻心目中所指的人物,借爱情的得失影射政治的得失,而“香草美人”则为他提供了精神的慰藉与心灵的抚慰。

李商隐的一生本身就是一个寓意深刻的典故,他出身寒微,一生寄人篱下,辗转于牛李党争两派之间,爱情之路更多坎坷与艰辛。诗歌创作中典故的运用,不仅使诗歌整体明畅隽永,内涵丰富,更使读者能感受到作者那种复杂微妙的情感,深化诗歌主体。李商隐的诗歌用典可谓是体验深刻,感情浓烈,意境曲折,寓意深远,成就了开创先河的诗歌体例,使其在唐代诗坛上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文章的艺术作文350字 篇十

我天生就喜欢绘画。小时候,我让妈妈画小鸡,画小狗,画一切我感到好玩的东西,然后,我就不厌其烦的想照“葫芦画瓢”,尽管画出来的是“四不像”,我也乐此不疲。很多时候我也“独立创作”,画的根本看不出是什么,可我也仍执拗地说它是一种只狗或一只猫。我家那雪白的墙壁可遭了殃,绿一道,红一道,可我认为那是我的“绘画展”,是我家最美丽的地方。

上学后,老师见我有绘画的天赋,便让我参加了学校的国画班。我非常高兴,抓起画笔来信手涂鸦,老师摇摇头,手把手地教我们拿笔、蘸墨、调色……我刚开始觉得有点儿晕,这些动作太繁琐。不过学了一些日子后,我的手法便熟练了一大些,画的画也稍有起色。我看看同伴画的,他们很多画的比我好,我也知道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不再骄傲自满。

每一幅画画完后,老师都让我们把纸折起来扔掉。我不明白,为什么辛辛苦苦画完的画要扔掉呢?有一次我认真的画了幅画,自己感觉很满意。恰巧老师在作画,我便把这幅作品折好,悄悄塞进了包里,想回家贴起来炫耀一下。这一切老师其实都看在了眼里,他语重心长地对我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不要满足于现在的水品平,这些只代表过去,你还可以做得更好!”我使劲点点头,把老师的话牢牢记在心中。

在学画的过程中,我收获的不但有画技,还有很多人生的道理。虽然后来国画班取消了,但我的绘画之路还会继续走下去。

文档为doc格式。

敦煌美学艺术心得体会 篇十一

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一部分,敦煌文化在历史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敦煌艺术作为其中的一部分,以独特的审美和艺术特点为世人所熟知。作为一名喜欢文化和艺术的年轻人,我有幸前往敦煌,深入了解敦煌美学的艺术特点,以下是我的心得体会。

敦煌艺术以它的独特的审美特点吸引了无数的人们,其中最为显著的是其浓郁的宗教气息。敦煌艺术的作品大都是以佛教、道教等宗教内容为主题,艺术家在描绘宗教人物或场景时,往往会借助神话和传说的元素,呈现出一幅极其玄妙的画卷。同时,敦煌艺术的作品充满了神秘的东方意蕴,具有非常明显的中国风格,并且流露出浓厚的人文关怀。

敦煌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特点在艺术史上受到了广泛的赞誉。敦煌艺术作品在造型上,具有极强的装饰性和象征性。同时,敦煌艺术作品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往往可以通过它们的线条和颜色感受到强烈的中国风格。此外,在技法方面,敦煌艺术作品运用刻画、绘画、浮雕和彩绘等众多技法结合而成,使绘画效果更为丰富和多样化。

敦煌艺术在历史和文化层面上扮演着重要角色。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敦煌艺术之美印在了中国人民的心中。同时,在文化交流和历史交往时期,敦煌艺术与西方文化之间发生了一些难以想象的交融和影响。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敦煌艺术的影响力随着时间愈发凸显出来,成为人们认识中国文化和艺术的重要窗口。

敦煌艺术给予艺术家极大的创作启示。敦煌艺术作品具有很强的装饰性,艺术家可以从中学习如何将简洁的线条和颜色组合成富有生命力的画作。同时,敦煌艺术作品的造型和表现形式,也是艺术家们不可忽视的创作灵感,可以成为艺术家们创作的艺术元素,帮助他们丰富自己的创作世界。

敦煌艺术也为各行各业提供了启示。敦煌艺术作品造型别致而又不失华丽,每件作品都具有自己的特点和魅力,可以为设计师、网站、游戏等行业提供灵感。同时,敦煌艺术也在融入现代元素的同时,帮助我们斩断审美疲劳的同时,拓宽自己的审美范围。

总的来说,敦煌美学艺术为我们带来了极深的启示和体验。尽管时间在历史长河中流转,但敦煌艺术依旧以它迷人的风姿润泽着中国文明的丰厚。我相信敦煌艺术所给予我的极深启示,定将对我未来的生活和事业产生深刻的影响和启示。

关于艺术美学的心得体会 篇十二

艺术美学作为一门哲学学科,研究的是艺术的本质和美的本质以及人类对美的感受。通过学习艺术美学,我对艺术和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文化修养。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艺术美学的心得体会。

艺术美学是关于艺术和美的哲学思辨。艺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通过艺术创造与欣赏美的过程,享受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艺术美学研究艺术作品背后的思想与意义,研究美的本质及其形式,探讨艺术创造和艺术鉴赏的规律。艺术美学的意义在于引领人们走向深入而广泛的审美境地和文化世界,拓宽人类精神世界的视野和维度。

艺术美学不仅研究艺术作品的技法和创意,更深入研究人类的情感与感受。人们欣赏艺术作品,不仅要看到艺术家笔下的事物形态,还需感受到艺术家所表现的情感和思维。通过艺术作品,人们可以感受到不同的情感表达,从而更加深刻地感悟到世界。艺术美学为我们提供了认识深层意义的艺术作品的方法,使人类情感和审美体验更为丰富多彩。

艺术美学的教育价值不仅在于提高人们的艺术修养,还在于培养人们的自我价值观和文化素养。艺术是一种文化传承和交流的手段,人们通过欣赏和创造艺术作品,可以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和文化圈层。艺术美学能够引导人们学会观察和思考,培养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增强人们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同时,艺术美学还有助于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使人们更加独立思考和自主判断,培养出具有价值观和人文精神的人才。

第五段:结语。

总之,学习艺术美学是一项值得推崇和重视的学问。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对艺术的认识和欣赏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艺术与美是人走向高品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必经之路。学习艺术美学,不仅能够研究艺术和美的本质,更能够提高自己的审美素养和人文素质,促进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艺术美学心得体会 篇十三

第一段:引言(200字)。

艺术是一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独特方式,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观赏艺术作品,我深刻体会到艺术美学的魅力。艺术美学不仅能够打动人心,还能够深入人心,让人产生共鸣。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自己对艺术美学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审美观念的转变(200字)。

在接触艺术之前,我的审美观念一直停留在表面层次上。我只是根据外观和风格来评判艺术作品的好坏。然而,通过学习和欣赏不同的艺术作品,我逐渐意识到审美是一种主观的体验,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喜好和观点。艺术作品的真正价值不仅仅取决于其形式,更取决于观众对其产生的感受和参与。艺术美学教会了我不要片面地评判艺术作品,要学会包容并尊重不同的审美观念。

第三段:情感与表达(300字)。

艺术作品能够唤起人类内心深处的情感和共鸣。艺术家通过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将情感融入到作品中,并传递给观众。当我面对一幅优秀的画作或者一首动人的音乐时,我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思想。这样的经历让我更加坚信,艺术是一种无声的语言,能够打破语言障碍,直击人心。通过艺术,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感,也能够与他人建立更深入的联系。

第四段:美学的价值(300字)。

艺术美学给予我对生活的新的观察角度和思考方式。在烦恼和困难的时候,欣赏一幅美丽的画作或者聆听一首优美的音乐,能够带给我心灵的平静和宁静。艺术美学教会了我珍惜生活中的美好瞬间,也让我更加关注细微的细节。通过寻求美的体验,我能够更加积极地面对生活,感受到满足和幸福。艺术美学充实了我的精神世界,使我更加健康和快乐。

第五段:展望与总结(200字)。

艺术美学是一个广阔而深奥的领域,我只是在其中探索了一小部分。通过学习和欣赏艺术,我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和见识,并且从中汲取了很多正能量。我相信,艺术美学将继续陪伴着我成长,并且在我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发挥着积极的影响。我希望能够推动艺术美学的普及,让更多的人体验到艺术的魅力,从而丰富自己的生活。

总结全文:艺术美学的心得体会让我逐渐摆脱表面的审美观念,深入理解和体验艺术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和思想。艺术美学带给我心灵的平静和宁静,使我更加积极地面对生活。通过艺术美学的探索,我不断感悟到生活的美好,并且希望能够与他人分享这种美好。我相信,艺术美学将继续引领我向着更高层次的追求,丰富我的精神世界,让我拥有更加充实和快乐的生活。

艺术美学心得体会陈德洪 篇十四

艺术美学是一门研究艺术中的审美现象和价值的学科,通过学习艺术美学,我更深刻地认识到艺术对人类的意义和影响。在过去的学习中,我体会到了艺术的多样性以及人们对不同艺术形式的欣赏与评价,让我对艺术产生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与理解。

第二段:艺术对情感的唤起。

艺术是一种言语无法表达的语言,它能够通过绘画、音乐、戏剧等形式将情感传达给观众。在欣赏一幅精彩的画作时,我常常能被艺术家表现出的情绪所感染,这种感染能够让我思考和感受到生活中的不同情感。比如,在一幅描绘大自然的画作中,艺术家通常能够通过精细的细节表达出大自然的壮丽、神秘或宁静等情感,让观者在欣赏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与力量。

第三段:艺术对审美意识的启迪。

通过学习艺术美学,我对审美意识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艺术家能够通过各种形式的艺术作品,给观者呈现出不同的审美体验。当我欣赏一部日本电影时,我发现日本文化中的简约与含蓄在影片中得到了很好地展现,这样的审美意识的开拓不仅拓宽了我的眼界,也让我对各种艺术形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欣赏。

第四段:艺术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艺术对个人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欣赏艺术作品,我能够思考和挖掘出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考。当我观看一部具有深度的电影时,我常常能被其中的人物命运与社会背景所触动,这种触动让我反思自己的人生选择与价值观念。此外,创造性的艺术实践也能够培养自己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这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第五段:结论。

通过学习艺术美学,我对艺术的意义和价值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艺术不仅能够唤起情感、启迪审美意识,还对个人成长产生着重要的影响。通过欣赏艺术作品,我更能够感受到艺术家的创造力和独特的视角,这让我对艺术本身产生了更多的热爱与向往。因此,我将继续学习与探索艺术美学,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一个具有独特艺术见解的人。

艺术美学心得体会 篇十五

艺术美学是研究艺术的美的原理和规律的学科,深入理解艺术美学对我们的审美体验和艺术素养的提升至关重要。通过学习艺术美学,我深感艺术带给我们的无穷魅力和智慧。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艺术美学的体会和心得。

在论述艺术美学之前,首先要明确艺术美学的定义。艺术美学是对艺术现象和艺术作品进行审美判断和理论研究的学科,它关注艺术的美的特质、内涵和表达方式。艺术美学的学科体系主要包括审美主体、审美对象和审美作用三个方面,通过对艺术作品的审美分析,我们可以了解艺术创作的意图、技法和内在美。

艺术美学对我们的价值不可低估。首先,艺术美学能够提升我们的审美能力。通过研究艺术美学,我们可以了解不同艺术流派、作品的背后故事和艺术家的创作思想,从而更好地欣赏和品味艺术作品。其次,艺术美学能够增强我们的情感体验。艺术作品可以触动我们内心的情感,通过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感知,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情感。再者,艺术美学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通过学习艺术美学,我们可以了解不同文化和艺术传统,从而拓宽我们的眼界,开阔我们的思维。

艺术美学的理论框架主要包括形式美学、心理美学和历史美学。形式美学关注艺术作品的形式和结构,例如线条、色彩和构图等因素,它强调艺术作品的外在美。心理美学则关注艺术作品对人们的心理和情感产生的影响,它强调艺术作品的内在美。历史美学则通过研究艺术作品的历史背景和传承,来了解艺术的演变和发展。这三个方面相互交织,构成了艺术美学的核心内容。

艺术美学不仅是一门理论学科,也能够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可以运用形式美学的原则来创作出视觉美的作品。心理美学的原理则可以帮助艺术家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而历史美学的知识可以引导艺术家在创作中借鉴历史经验和传统,使作品更具深度和内涵。此外,艺术美学也可以为艺术评论和艺术市场提供理论指导和评价标准。

学习艺术美学对个人有着深远的影响。首先,它能够培养我们的审美情趣和独立思考能力。通过学习艺术美学,我们可以思考艺术作品背后的意义和艺术家想要表达的信息,从而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分析能力。其次,学习艺术美学可以提升我们的审美素养。通过对艺术作品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逐渐培养出对艺术的敏感和鉴赏力。而且,艺术美学还能够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美感和享受。艺术作品可以让我们从繁忙的生活中抽离出来,沉浸在美的世界中,感受到艺术的力量和魅力。

总结:艺术美学的学习和探索是一场充满乐趣和智慧的旅程。通过学习艺术美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艺术作品的内涵和美的规律,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能够感受到艺术带给我们的愉悦和智慧,培养出独立思考和鉴赏艺术的品味。让我们一起走进艺术的世界,领略其中的无穷魅力吧!

艺术美学心得体会陈德洪 篇十六

第一段:引言(100字)。

艺术美学是我作为艺术爱好者的一个重要领域。在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了艺术美学的魅力和深远影响。通过审美的眼光和艺术的感悟,我不仅提高了审美水平,还拥有了更加独特和深入的思考方式。下面,我将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谈一谈我的艺术美学心得与体会。

第二段:审美眼光的提高(200字)。

艺术美学的学习让我更加敏锐地捕捉到生活中的美。过去,我只是以一种平常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缺少对于美的敏感和追求。然而,艺术美学的学习让我开始关注细节,善于用艺术的眼光去审视世界。无论是自然景色,还是日常生活中的琐碎细节,都有无限的美感和表现力。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我已经培养出了善于观察和品味的审美眼光,获得了更加丰富的视觉享受和内心愉悦。

第三段:艺术思维的独特性(200字)。

艺术美学的学习也让我具备了独特的思考能力。艺术作品往往要通过一种符号语言来表达创作者的思想和感情,这要求我具备超越直接经验和表面现象的思维方式。通过深入学习艺术哲学和美学原理,我开始善于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善于通过想象和联想来拓展思维。这种独特的艺术思维方式不仅在艺术创作中得到了发挥,也将深入影响我在其他领域的思考和决策。

第四段:情感与审美的交融(300字)。

艺术美学让我认识到了情感与审美的紧密关系。艺术作品往往通过表达创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来触动观者的情感共鸣,从而获得审美的满足。通过欣赏优秀的艺术作品,我逐渐学会了辨认和感受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进而回应和产生情感共鸣。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通过审美的享受得到了情感的满足,也通过情感的反映使我对艺术作品的理解更加深入和透彻。

第五段:艺术美学对人生的启迪(300字)。

艺术美学的学习和实践对我的人生产生了重要的启迪。通过对艺术的思考和感悟,我逐渐认识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艺术作为一种对人生意义的追求和探究,教会我用欣赏美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同时,艺术也是一种反思和批判的力量,它提醒我要保持独立思考和质疑的精神,避免被外界的声音和价值观所束缚。因此,艺术美学不仅给我带来了审美的享受和思维的发展,更给予我面对人生挑战的勇气和智慧。

结尾(100字)。

在艺术美学的学习和实践中,我不仅发现了艺术的魅力和深刻,也从中获得了审美眼光的提升和思维方式的转变。艺术美学不仅仅是一种学科的学习,更是一种对生活和人生的理解和感悟。通过艺术美学的启迪,我更加热爱生活,更加愿意用艺术的眼光去感受世界和追求真正的美。

描写艺术品的文章400字:雕刻 篇十七

“呯!呯!”一阵阵金属与木头敲击的声音传了过来,我闻声走了过去。

掀开帘子,探进头去,太阳正照耀在阳台上,爸爸一手拿着刻刀,一手固定着木头,时不时地擦着汗水。

我站在一边,看得入了迷。

“来,坐到这来。”爸爸指了指旁边的凳子。

我走向前去,拿起地上的刻刀,正准备对一块完好的木头“痛下杀手”。

“等等!”我赶紧收回了手,爸爸递了一块废木头给我。

我在木头上划了一个长方形,用来限定“作品”大小。抓起记号笔,在“长方形”中间写上我的名字,再将边上未写过的部分用刀剃去。

刀落在了木头上,右手用力握住柄,缓缓向前推,一卷卷薄薄的木片顺时针旋转着,一颗颗木屑从刀边飞了出去。

作者|罗振武。

公众号:慢慢写作坊。

敦煌美学艺术心得体会 篇十八

敦煌石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代表,孕育着丰富的艺术文化内涵。通过近距离接触和深度思考,我深深体会敦煌美学艺术的独特魅力,它不仅让我领略到了内涵博大的佛教艺术,也让我感受到了深刻的文化精神与历史沉淀,而在日常生活中,让人们在细节中感受到美的存在。

第一段:佛教艺术的内涵。

在敦煌石窟中,佛教艺术占据着极大的比重,成为石窟壁画和雕塑的主题。这些佛教壁画多以佛经中的佛教故事和神话传说为主线,通过画面来传布佛教文化。在这些作品中,无论是惠远大师的佛像还是壁画,都蕴含着极为深厚的人文、精神和艺术内涵。在欣赏和研究中,体会到佛教艺术的慈悲和博爱的艺术理念。

第二段:文化精神的深刻之处。

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敦煌石窟无疑成为一个重要载体。在其中,你能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源泉以及丰富多样的文化精神。这些文化精神的体现不仅表现在壁画中,还包括在石窟壁画上的文字和装饰,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多样性和深刻内涵。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建筑、雕塑、装饰等方面体会敦煌文化的源流和风格等方面的精神。

第三段:历史沉淀的厚重感。

在敦煌石窟中,历史沉淀的厚重感无处不在。不仅是作品本身所蕴含的历史痕迹以及大量的历史资料资源,更在于其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敦煌历史上曾是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因此,在画作中可以感受到丝绸之路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交融,深刻体现出敦煌艺术的历史积淀性。

第四段:细节中的美。

与敦煌文化的内涵和历史积淀相互呼应,它还将在日常生活中的美融入到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促进人们的生活品质。在细节中感受到敦煌艺术所带来的美,是一种生活的美学。比如,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带来各种文化融合的方案,这些方案影响了当地人的生活和服装风格。

总的来说,敦煌美学艺术能够感人心悦目,让人们在千年的时间之间感受到美。敦煌美学艺术的独特魅力,能够从各个角度传承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独特见解,这在当今的社会中更显得珍贵。敦煌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宝库,从中更深刻地体会和读懂历史现象,有助于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文章的艺术作文350字 篇十九

艺术是快乐的翅膀(初中文章)。

在我学了《艺术》这门功课后,我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厚了,过得更充实更快乐了!

《艺术》这门功课隐藏着许多内涵,其中一个就是音乐。

每当我听着一首又一首优美动听的音乐时,就会想起许多在音乐方面有辉煌成就的人。

音乐能把我带入异国他乡,让我了解各国的风情;音乐能让我疲劳的大脑变得轻松起来,放松紧张的心情;音乐能将心中的一切不愉快带走。

音乐就像一双无形的`翅膀,只要你乘着它,它就能将你带入一个奇妙的世界,没有烦恼,也没有忧愁。

我喜欢音乐,音乐也没有辜负我。记得上学期,我被选入了合唱团,经过几个多月的训练,我们参加了比赛,当我站在台上时,心里涌出了一股莫名的高兴。

《艺术》不仅包涵着音乐,还包涵着美术。美术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从一年级起我们就开始接触它,一直到现在,它都陪伴着我们。每当我看到艺术家画出的那一幅幅优美的画卷,就情不自禁地想到画中去看一看。一幅《赵州桥》能让人想起中国古代辉煌的历史;一幅墨梅又能使人想起中华民族那些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经历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期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艺术》是一位仙女,她那柔软的飘带可以将一切的不愉快带走;她手中小巧的魔术棒可以“变”出一幅幅令人惊叹不已的画卷。

“人生就像一座山,而知识就是其中一级重要的阶梯,必须超越自己,才能到达尽头,才会得到胜利的喜悦!”这是我创造的人生格言,它将会照亮我前进的道路,指引我驶向胜利的彼岸,更让我在快乐中领悟人生!

关于艺术美学的心得体会 篇二十

艺术美学,是探讨人类审美体验的哲学分支,关注的是艺术与审美经验的本质特征、艺术的价值、艺术与社会的关系等问题。作为一名艺术爱好者,通过自己的艺术学习与实践,我对艺术美学有了一些体会与思考,特在此分享。

艺术是人类创作的精神产品,它的形式丰富多样,具有非常丰富的表现形式。绘画、雕塑、音乐、戏剧、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都在不同的程度上反映了人类的文化、思想、情感、价值观等方面。艺术作品还可以传递艺术家观察、思考、表达的信息,传递艺术家内心的情感和感受,使观赏者在感官上和精神上获得美的享受和Emotionalresonance。

第三段:艺术创作中的审美经验。

艺术创作是艺术家将自己的主观感受、思想和情感通过一种艺术形式展示给观众的过程。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艺术家需要反复思考和完成作品的渐进,经历种种挫折,最终创造出完美的艺术作品。对于观众而言,观赏一个艺术作品也需要经历一种审美的体验,领略到艺术家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美学审美经验并不一定需要知识,但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和对于生活敏锐的感悟力时,将会更好的领略艺术的美。

第四段:艺术的价值与意义。

艺术与美是分不开的。作为艺术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美学是关注艺术的美的本质、艺术的价值与意义的科学。艺术作品从不单纯只是娱乐消遣之物,其在传递价值观、文化和时代精神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相信大多数人记得《世界名画欣赏》的画集吧,那些油画、素描、水粉,总是能带给人非常深刻的感悟。

第五段:结语。

对于艺术爱好者而言,美是她们最重要的思考和寻求,体现了其内心情感和人类的审美观。通过学习和思考艺术美学,可以更好地领略和欣赏艺术作品,同时也提升自己的审美素养和情商。希望随着我们对人类文化理解的日渐深入,艺术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艺术美学心得体会陈德洪 篇二十一

人们常说艺术是人类灵魂的抒发,是情感和思想的表达方式。通过艺术作品,可以感受到美的独特魅力,也可以思索生命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在长期研究艺术美学的过程中,我有幸欣赏到了众多优秀的艺术作品,也深刻体会到了艺术对人们的教育和启迪作用。以下是我对艺术美学的一些心得体会。

第一段:艺术美学的定义和重要性。

艺术美学是研究艺术的理论体系,旨在探讨艺术的本质、原则以及人们对艺术作品的感知和评价。艺术美学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拓宽人们的视野,提升人们的审美能力和品味,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艺术家的心灵世界和艺术作品背后的意义。通过对艺术美学的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各类艺术作品,从而获得更多的精神愉悦和启发。

第二段:艺术的观念与表现形式。

艺术作品的观念是艺术家对生活、自然和人文的独特理解,是他们对世界的表达和思考。观念是艺术作品的核心,它决定了作品的主题、情感和价值。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则是艺术家将自己的观念通过绘画、音乐、舞蹈等形式进行具体化和表达的方式。不同的观念和表现形式使得艺术作品丰富多彩,每一件作品都是艺术家独特的思想和情感的体现。

第三段:艺术美学的审美标准和价值观。

审美标准和价值观是人们对艺术作品进行评价和赏析的依据。艺术美学认为,艺术作品应具有独特的美感,能够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并给予人们启示。人们对艺术作品的评价往往与他们的文化背景、人生经验和审美观念有关。因此,艺术美学并不存在普遍适用的审美标准,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审美偏好和价值观。

第四段:艺术美学的教育和启迪作用。

艺术美学对于个人和社会的教育和启迪作用是显而易见的。通过欣赏和研究艺术作品,人们能够培养审美情趣,提高艺术欣赏能力,并从中获得情感上的满足。艺术美学也能够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让我们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此外,艺术美学还能够传承和弘扬文化传统,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第五段:个人对艺术美学的感悟。

在我对艺术美学的长期研究中,我深深体会到艺术对于人们的心灵和灵魂的滋养作用。每当我欣赏一幅优美的绘画作品,听到一首动人的音乐,或是观看一场精彩的舞蹈表演时,我都能够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情感和美的力量。艺术作品能够让我忘却现实的烦恼,引导我反思生命的意义和价值。通过对艺术美学的学习和体悟,我意识到艺术不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和追求。

总结起来,艺术美学是一门富有古老和深刻思辨的学科,它指导人们对艺术作品进行感知、理解和评价。通过对艺术美学的学习和体悟,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艺术作品,同时也能够获得心灵上的满足和启发。艺术美学不仅在艺术创作中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更在个人和社会的教育和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让我们一起深入探索艺术的奥秘,感受艺术的美丽和力量。